十年之后,上海开始为资源分散的结果买单。
全球经济危机的冬天,政府之手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热度。
在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仅有几路之隔的两家芯片制造公司——华虹和宏力半导体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合并。更早之前,与宏力几步之遥的另一家芯片公司——中芯国际(0981.HK)刚刚获得了来自大唐控股1.718亿美元的注资。
这些不同寻常的动作,却透露了政府之手的强烈意志: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三家芯片制造商,华虹、宏力和中芯国际长期业绩增长乏力。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几家企业经营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这些企业的主要股东,上海市政府毅然出手。
这看起来是简单的产业整合。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这次并不局限于拯救单个企业,它已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自我救赎”的开始,是对地方政府高新技术热背后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这是一个尴尬的追问:作为全国最早发展半导体工业的地区,上海走过了黄金十年,虽然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但是拥有最完整产业链和规模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仍不具备明显国际竞争力,整个产业态势呈现出一种“大而不强”的状态。
仍令人警醒的是,在上海开始反思十年之路缺失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在4万亿投资的驱动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名,继续走资源分散路径大干快上。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和国家中长期
产业规划驱动下,不少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投资大型芯片厂,并希望以此带动地方上下游产业。一定程度上,他们正在重走上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