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发展医养产业,创新利用城市资源盘活农村养老资源的方式方法,探索建立“市民农庄+养老养生”服务新模式,做好“市民下乡、服务进村”田园式养老。这意味着,青岛市民的养老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
据报道,在当地这种在村里租房养老的市场已初具规模,而且不止吸引着青岛市居民,还有来自距离相对较近的北京、滨州、济南的消费者。此类养老房供不应求,租金价格也水涨船高。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与产业”。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而如今随着家庭年龄结构出现转变,“养儿防老”的心态和模式都不再可行,这一现状致使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形态,但也开始部分依赖社会力量。今年年初公开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发展目标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田园养老”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田园养老”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全国各地都已有了一部分尝试,目前较为成熟的多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的田园养老社区项目,如浙江的乌镇雅园和四川的成都幸福社区等,但也存在以农民或适度经营主体以自有经营性土地和房产建造民宿投入休闲养老产业的案例。
对于两种主体的选择,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认为,到郊区租赁农民宅园作为“第二住宅”或假日休闲场所,可能会因其自发性而存在种种弊端,如无序租赁、财务纠纷,私搭乱建、易致环境损坏,公共管理与服务缺失等问题;农户单独出租或自营,有缺少资金、不善经营、服务不足等难处。但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气候季节性强的地区,相对于养老社区,农民个人或适度经营主体在经营方面更具备灵活性,并能为参与的农户带来更为稳定的收入;而养老社区因为其具备的医疗保健、餐饮、清扫等职能,在淡季时的维护成本极高,且作为人力参与其中的农户收入就存在波动。因此,对于“田园养老”主体的选择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当根据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养老需求、社会治理能力、基础设施完备度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后进行选择。
但总体而言,田园养老模式进入乡村确实拓宽了农村旅游的产品和市场。这一模式让农村的产业形态从农业或副业转变为养老服务经济,让产业多元化,同时产业之间结合地更紧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除了通过流转土地或集体产权入股得到的土地资源回报,还可以参与到保姆、餐饮等养老服务中,农民或可获得租金、劳务薪酬等多重收入。更关键的是,它突破了以往单纯的生态旅游,为农村的三产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升级平台。田园养老比生态旅游有更多的设施和服务需求,这就需要供给主体或政府盘活更多的农村资源以寻求社会资本的合作,同时规范农村地区的社会和市场秩序。在此过程中,更多的资本力量被引入农村市场,当地的设施服务、社会治理能力、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对于城乡资源的交互,以农村资源解决部分城镇职能,农村地区在此过程中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完成地方升级。
而针对专家指出的农民主体式“田园养老”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田园养老”的规范管理细则和行业监管标准;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水平、自然生态禀赋及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地构建涵盖公共安全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公共环境治理、市场治理、金融风险治理等的“田园养老”治理体系,调节准入门槛,引导农民主体规范参与“田园养老”产业,降低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风险。同时,政府还需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进入“田园养老”产业,改善农村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农民创富意识,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