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北京东南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8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七平方公里被确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2007年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年)》,明确指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发展、提高创新能力而对开发区进行的评比。有两个层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只有试点园区通过考核2年,才有资格向省一级知识产权局申请,省级知识产权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2014年1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试点周期为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2017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成为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通过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改委官员的访谈,总结出在评比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过程中。
第一,制定目标。上级政府根据希望达到的效果向地方政府下派任务,地方政府接受任务,并执行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项目都是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引进、协商、发展。其公务员都是在北京市政府编制下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所有的活动都将会以达到上级政府的目标为重。北京市政府认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核心,必须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第二,地方领导的价值偏好。地方政府的领导的价值偏好往往决定了整个地方的公共政策执行甚至是制定。地方政府领导的学识、教育、经历等会影响其对地方发展思路的偏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工作计划》中,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居宜业绿色城区”建设,努力建设升级版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彼时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对此较为重视,也认为北京市提出的相关要求是目前开发区需要做的工作,并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商讨进程。
第三,行政区与开发区的资源整合,共同完成申报。在确定了申报之后,开发区作为主体向北京市申报,北京市审核之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为有效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大兴区的土地、人力等资源供开发区使用,并为开发区提供配套性服务资源。开发区为行政区提供发展潜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申请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相互协商的模式。其理论逻辑为:
图1开发区与行政区属地关系
一是开发区与行政区一体化。开发区与行政区本是两个相互区别的,但由于有包含性的属地划分,即开发区位于行政区的区划之内, 如环保、维护社会稳定、日常基础设施、开发区的建设等都需要行政区的土地、人力等支持。2010年,北京市决定整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与大兴区行政资源,加快包括高端制造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加快打造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高水平建设南部增长极,促进南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兴区区委书记兼任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其他行政机构保持不变。这就为有效配置行政区和开发区的资源提供了行政支持。
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的“依赖”与“期望”。依赖:第一,征地。开发区管委会是北京市政府派出机构,开发区的目的是征地。能够为自身的投资项目征来土地,同时让自己有载体进行承接。第二,协助管理。开发区设在大兴区,其中的建设用人、基础服务、生活型配套设施、日常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等都需要大兴区来为其提供。
图2开发与行政区的期待与依赖关系
期望:第一,带来经济效益。大兴区希望借助开发区的发展,能够为自身提供经济发展动力;第二,曝光度。大兴区地处较北京的郊区,与北京市政府的联系较少,同时在上级领导中的曝光度也少。开发区进入之后,能够有效地与上级政府进行沟通与互动,增强自身的曝光度。
三是层级政府有效互动。开发区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有效互动,得到自己达成任务想要的条件或者激励,就会有利于目标的完成。开发区通过与上级政府的协调与沟通,使得开发区的财政政策较为灵活,能够有效地配置财政资金。
四是考核方式多样。在评比过程中,开发区和行政区是作为一个整体接受上级政府的考核,做得好的情况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激励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如奖金、晋升等,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如树立典型、示范区、舆论引导等。做的不好,开发区与行政区将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使得开发区和行政区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有共同的愿景、目标和任务,在共同的开合体系下,实现共同的开发。
图3开发区与所在地政府的行政区互动图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申请成为示范区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协商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开发区和开发区所在地的行政区作为一个整体,其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协商。上级政府默许开发区和行政区成为整体,其发展、考核、激励等均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场景是开发区与其所在地的行政区之间的协作,开发区对行政区有土地和人力的依赖,尤其是因为属地的关系有土地的依赖。行政区则因为开发区拥有强大的经济潜力、经济资源、经济带动能力等对开发区有一定的期望,期望借助于开发区的发展,能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能。
作为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发区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同时,由于属地关系,开发区与其所在地的行政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开发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节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的案例研究,可以看到,当拥有统一的行政领导,相互之间有依赖和期望并能够实现依赖和期望时,开发区和行政区便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