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澳门未来交流座谈会3月19日在澳门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主任傅自应、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特派员沈蓓莉,以及来自内地和澳门的学者和行业代表250多人出席。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为主题,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澳门发展的紧密关系、澳门发展定位与时代使命、澳门科技创新能力、澳门开发海洋经济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澳门可以寻找机会延伸澳门科技创新链条,提高澳门科技产业空间发展的能力,借此参与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澳门经济适度多元。
澳门特区回归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增长了5.2倍,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澳门不仅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经济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空间十分有限的澳门,可以通过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空间,推动澳门经济向科技创新领域推进。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粤港澳合作,是沿着产业链分工的不同环节依次展开的,走过了粤港澳合作的1.0版和2.0版,目前正在进入3.0版。
1.0版的粤港澳合作内容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加工组装行业从港澳引入广东,合作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环节。
2.0版粤港澳合作从2000年开始的则是把港澳的服务业引入广东,合作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环节。
3.0版粤港澳合作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将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合作将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创新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的关键内容。
对此,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核心城市之一,以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组成城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澳门参与和引领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澳门需要尽快拓展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从目前澳门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经历看,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新一代澳门人,自身更希望获得与自己学有所长相匹配的专业工作,其中想进入科技创新和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工作诉求,已经超出了当前澳门现有的产业范畴。澳门特区高等教育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也展示出了新一代澳门人的专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他们代表着澳门发展的未来,成为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人群。
对此,澳门特区相较于新加坡、卢森堡、冰岛等其他微型经济体,可以充分借鉴这些发达经济体发展以高技术制造业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成功经验,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发展科技创新、文创设计、医疗健康等相关产业服务业。
澳门自身市场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市场需求量是不足的,如果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视野放在澳门自身的市场范围内,将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对此,需要从战略视野上拓展思路,通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圈,在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中寻找自身科技创新的新定位。
从国内外区域实现经济多元化战略的成功经验看,几乎每一个地区的新产业培育和发展都伴随着一个新空间的开发与建设。空间已经十分有限的澳门,可以通过填海开发建设一个新区域,在产业的选择上重点考虑新一代澳门人未来就业需求,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战略,形成以“科创产业 + 文创产业”的服务业生态圈,构建起国际化、开放型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弥补深圳、广州等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国际化”元素不足的短板,多层次多渠道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科技创新的对接枢纽。澳门可以充分发挥链接葡语系国家的枢纽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走进葡萄牙、非洲和巴西市场的投资合作平台、科技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
规划澳门填海形成的新区域,可以参照当前国际上开发建设的最高产业园区标准,建设产城融合综合体——第四代国际产业园。深圳和新加坡都有第四代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这两个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也是通过构建第四代国际产业园,推进和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
澳门填海新区域可以从开发理念、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社会职能五个维度,落实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营的蓝图:
在产业定位上可以聚焦扶持高附加值的创新服务业;
在空间形态上,以打造中高密度产城综合体为主体;
在社会功能上,尽量实现工作、学习、娱乐、生活四位一体化;
在服务功能上,配套建设高端生活设施;
在节能环保上,绿色发展低碳生产生活,形成环境友好型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