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永远在路上”专栏,今天来关注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山东是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支撑不足是最大短板。这几年,山东新材料企业将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用精细化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
新材料产业是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划定的新材料6大领域中,山东省均有覆盖。2015年,山东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原料稳定性一直是困扰化工新材料品质的难题。这几天,东岳集团制冷剂生产车间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调试。20多个一吨容量的大块头计量槽,被5条智能物联网计量管道取代。
东岳化工有限公司调度室主任张旭云:“就这种阀门(人工)用扳手开下去,开大开小,偏差能达到20到40公斤。现在自动化提升以后,我们这个精度控制到了每小时0.5公斤以内,有力得保障了我们成品的优级品率在99%以上。”
东岳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李玉文:“车间大面积合并,工段全部去掉,实现了和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对接的这么一个自我革命。”
东岳发展重心原本一直是新产品研发。但2007年投产的有机硅项目一上马就遭遇产能过剩和全行业亏损,让企业陷入了痛苦的反思。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原来说有机硅是工业味精,是咱们国家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为什么我们连续亏损,每个月最多的时候能够亏损2600万每个月。到底这个项目,当时选的对还是不对?我们可以说面对这么一个七八年的亏损长时间的亏损,确实我感觉有坚持不住的感觉。”
国内有机硅企业在亏损,而国外同行巨头却一直盈利。对照这个一流的竞争对手,东岳公司从每个流程每个工艺中寻找差距。
东岳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伊港 :“比如说一个重要的指标,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我们当时可能也就80左右,国外厂家就能达到90以上了。还有一氯甲烷的单纯转化率,国外厂家能达到65%, 我们当时的情况是30%这个水平。”
对上百个工艺点抽丝剥茧式的技术改造、流程优化,东岳有机硅今年终于实现盈利,在国内企业独树一帜。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没有信息化,没有机器换人,没有电脑换人脑,是完不成这些改造和提升的,也无法实现替代进口。”
现在,已经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的东岳氟化工智能工厂,三年建设改造投资将达到2亿元。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今年1-10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74%。智能制造,也让东岳公司有了创新“加速度”。这个月,东岳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在使用寿命试验中成功突破3600个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山东省经信委原材料产业处调研员张旸:“原来我们都是在很远的地方在追赶。(转型升级)最大的进步就是我们有些企业已经摸到同一个材料领域的世界尖端水平。”
智能技术正在改写山东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在鲁西化工,传统化肥生产线,被智能工厂数字化工艺流程改变;泰山玻纤的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把生产效率提高了20%多,运营成本降了20%以上。而明年东岳公司的研发投资也将达到50亿元。
转型升级计划的实施,让山东新材料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51.2亿元,比2013年增长32.3%;实现利税680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2%。均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