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将首次试点编制县域经济总体规划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解读发展“县域经济”路径
四川省作为县域经济大省,县域人口占据了全省的3/4,目前总体发展却处于“多而不强”的现状。
“四川省即将首次试点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将县级规划中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调配落实到县域地理空间上,优化配置。”日前,在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就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进行了解读。
“县域经济”承上启下
华西都市报:在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县域经济是突破难点的路径之一。您可否对“县域经济”的内涵进行阐释?
邱建: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联系为基本结构,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系统。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中,“县域经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我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省县级行政级别特别多,有182个(包括县级区和县级市)。县域经济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底部基础,是实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县城及小城镇作为城乡各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桥头堡,对于吸纳本地农业剩余人口、截留外来流动人口、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有着重要意义。发展县域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为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推进县域经济空间载体建设
华西都市报: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我省将如何进行突破工作?
邱建:我省县域经济占据了全省3/4的人口、1/2的经济总量、8成的农业产值和近6成的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现实地成为了四川省经济的基础。然而,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效率低,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仍是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对外开放滞后;工业化进程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慢;城市化进程滞后,城镇规模偏小;自然条件制约;技术和人才短缺。
下一步的突破工作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空间载体建设,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片区中心镇为骨干,小城镇和农村新村聚居点为基础的空间合理、功能清晰、结构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电力、通讯、水利以及给排水、燃气、环卫等市政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