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争“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11月8日,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指导未来五年陕西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
“十三五”是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推动陕西省工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陕西省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十三五”时期,陕西省主要目标为:工业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以上。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全省非煤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到2020年,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8%,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同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国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到202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家以上。
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
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进一步夯实。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有线无线、各种制式融合建设的宽带网络协调发展,到2020年,城市家庭实现光纤全覆盖,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陕西省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新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和信息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稳步发展。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陕西省将以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装备制造园区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发展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产品,建设太原、永济、大同三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煤机装备要发展适用各类煤层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机一架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井下机器人,打造山西(太原)煤机技术研发中心和晋中、晋东、晋北三大煤机制造产业集群。煤层气装备要发展煤层气勘探高精尖勘探装备、定向钻机、智能化排采系统、径向钻机等产品,建设太原、晋城两大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大同、运城煤层气特色应用基地。煤化工装备要发展智能环保焦炉成套设备、特种煤炭气化成套装备、劣质煤综合利用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打造山西现代煤化工装备品牌。节能环保装备要着力培育优势技术装备产品,重点布局太原、长治、运城三大基地。农机装备要发展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等,重点布局太原、晋中、运城和长治四大产业集群。基础工艺装备要发展高端基础装备、重型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新能源汽车要以电动、甲醇、燃气汽车为重点,打造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运城、大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末,全省电动车生产能力达到12万辆以上。
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
优势信息产业: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结合陕西省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今后将重点发展电子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LED、信息安全、新型电子材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等陕西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
发展数字音视频产品、电子专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制造设备、智能通信终端、锂离子电池、数字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产品,着力打造太原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基地。对标国家光伏产业规范,提高多晶、单晶电池片转换效率,以集中式电站、分布式发电建设为牵引,加强应用推广,带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打造长治、吕梁、太原、朔州光伏产业基地。发展LED全产业链,注重质量品牌,加强配套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建设长治、临汾光电产业园,打造长治、临汾、晋城、朔州光电产业聚集区。
加强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在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推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示范;以太原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网安“网络信息安全高科技园、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天信“安防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上下游完整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华北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打造太原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在新型电子材料方面,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上,以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为重点,加强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以山西软件园为核心,建设太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基地。
在通信业方面,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施全省城乡全覆盖。持续推进“i-Shanxi”无线局域网建设,拓宽信息普惠服务领域。加强“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广电、电信开展双向业务进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拓展宽带网络在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民生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新兴融合产业: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
《规划》指出,除了发展优势信息企业,陕西省还要适应信息技术向制造、金融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新兴融合产业发展。
依托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高性能云计算中心、中电科涉密云计算中心、罗克佳华物联网云服务基地、灵石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云计算中心,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开展面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质量监管、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云计算重大应用示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等产业的发展,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建立大数据市场化应用机制,推动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商业活动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和示范;推进应用、数据、技术协同发展,培育若干领先的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构建大数据产业园区。
以太原罗克佳华物联网园为核心,加强招商引资,形成太原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物联网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智能传感器、系统模块等软硬件产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
以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山西)分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西数据与应用中心为重点,融合北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提取的北斗大数据平台,建成一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和聚集作用强的省级空间信息产业园。
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