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日照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卢东磊介绍了市园区“二次规划”的有关情况。《规划》预测,全市园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约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约12%。
为尽快改变我市“沿海欠发达”面貌,市委、市政府去年7月将“突破园区、聚力招引”确立为头号发展工程,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动员大会,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开展园区“二次规划”就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创新性工作。
我们常讲,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建市以来,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园区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去年数据看,不包括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省级以上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到全市的72%、42.5%;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分别占到79.5%、45.9%。但客观地讲,与先进地区相比,日照市园区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体制、机制、动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的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这些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突出地浮出水面,再不尽快予以解决,势必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定位不清、产业雷同、同质竞争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就是缺少一个全市层面上的整体性、引领性规划,来为各园区把把脉、定定位,明确好功能、确定好产业。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2015年“7号文件”,也就是《关于“突破园区、聚力招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对省级以上园区进行“二次规划”,实现“一张棋盘布棋子、一张蓝图全覆盖”。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委从去年8月份开始,会同聘请的规划编制组,历经7个月不懈努力,期间经过与区县、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反复调研、对接、论证、深化、完善,今年2月份形成了《日照市园区整体发展规划(2016-2030)》。4月份,市政府正式印发了这个规划,成为引领、指导全市园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政府领导对规划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刘星泰市长、王斌常务副市长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给予指导,特别是及时对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作出决策。各区县、各园区以及规划、国土、环保、经信等30多个市直部门,对规划的编制给予了大力支持。可以说,这个规划是一个集众力、汇众智的成果。
概括起来,日照市园区“二次规划”有三个主要特点,也可以说是这次规划的亮点和创新点所在。
一是变“一园一规”为“多园一规”。园区建设,规划先行。全市7个省级以上园区在建设之初,也都做过规划,而且大部分是聘请比较知名的规划机构“操刀”。但由于是各园区分别做的规划,“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比较突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定位雷同、同质竞争现象。因此,我们提出按照“多园一规”思路,把7个省级以上园区放在全市这个大盘子里统筹考虑,做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后来,又考虑到园区发展与海港、空港关系密切,并且海港、空港本身也是园区,因此又把日照港区和空港新区纳入了进来,形成了一个“九合一”的整体规划。这样就打破了以往园区各自为战的局面,既让各个园区得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又能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统筹兼顾、取长补短的共赢局面。
二是变“分头规划”为“多规合一”。对于一个园区,从规划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四个规划来引导和约束: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的是产业布局;二是城市总体规划,统筹的是用地空间;三是土地利用规划,统筹的是土地指标;四是环保规划,统筹的是生态保护空间。由于四个规划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比如,在项目布局上,可能在国土规划上顺利过关,但在环保规划上却要“碰壁”,这对项目招引是极其不利的。而且,我市过去的园区规划,基本上是按城市规划的框架、标准进行编制的,这与园区首先是一个经济功能区的定位也不相适应。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在全国选取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我市虽不是试点市,但我们在园区“二次规划”中主动进行了探索。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郭省长明确要求下步“多规合一”工作由发改部门牵头,这是发改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发改部门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的一个重要抓手。可以说,我市在探索推进“多规合一”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是紧扣第三代园区特征。从我国园区发展的历程看,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以生产功能为主,第二代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第三代更进一步,强化生态功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合一”空间形态。我们紧跟园区的发展趋势,紧扣第三代园区产业组团集聚、产城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特征,开展了园区“二次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住五个统筹,做好城市工作”,其中一个统筹就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去年12月出台的《关于促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了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融合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市紧扣第三代园区特征开展园区“二次规划”,与中央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
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日照市园区整体发展规划(2016-2030)》的内容。《规划》共7章30节,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形势分析和总体思路,也就是规划的第1章。本章以先进园区为例,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园区发展趋势,提出了规划的总体思路。第二部分从第2章到第6章,这5个章节是规划的核心内容,分别明确了园区功能及产业定位、园区规划指标体系、园区整体发展空间引导、园区空间管制体系、分期建设指引。第三部分是规划的实施保障。第四部分是规划图集,共附25张图纸,主要有园区规划范围图,工业用地空间、港园联动、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引导图,园区生态红线控制边界图,以及“多规合一”技术路线图等。
记者问答
一、卢主任您好,请问在规划中,对各园区的产业定位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或者说有何依据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是根据我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的发展导向,以及园区各自特色和发展需要,按照“壮大一批、提升一批、培育一批、淘汰一批”的策略确定的。主要把握了四个原则:
一是资源导向特色发展。充分挖掘我市优势资源,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进行转型提升。例如,围绕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提出在海洋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方面争取突破。
二是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引导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鼓励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如对园区已经形成的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粮油食品、石化等主导产业进行了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引导。
三是环保优先集约发展。注重能源高效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园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度,实现产业配套集中供给,稳步推进园区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低碳绿色发展。
四是分类指导和谐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7号文件”要求,围绕园区类型、功能、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港区、工业主导园区、旅游业主导园区等不同类型,分类提出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求。
总体看,全市9个园区共布局了46个产业,每个园区根据不同特点布局了4-7个主导产业。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壮大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健康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提升发展浆纸印刷包装;积极培育海洋装备、生物医药产业、电子商务。
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壮大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创业孵化和电子商务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
岚山经济开发区壮大发展钢铁及配套产业、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石油储运及精细化工、木材深加工产业;培育以海洋食品加工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产业。
市北经济开发区壮大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家电、新兴地产产业;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
莒县及海右经济开发区壮大发展石油储运及精细化工产业;提升发展特色农产品精细加工产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业、新能源产业。
日照空港新区壮大发展航空装备、航空综合物流(预留保税物流)、航空服务业;培育发展商贸会展、总部经济、生态农业产业。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主要发展有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会展产业、健康服务业;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产业。
五莲山旅游度假区主要产业有山岳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禅修文化产业。
日照港区依托港口运输便利条件,重点发展与临港产业相适应第三方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冷链物流、特种物流、逆向物流产业,以及配套的商贸、展示交易和金融产业。
与“7号文件”相比,规划对各园区的产业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调整。比如,高新区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细化为智能制造业,增加了新材料、创业孵化产业,删除了文化创意产业;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将健康养老产业调整为健康服务业,增加了文化创意、会展产业、旅游装备制造产业。
二、卢主任您好,请问园区“二次规划”对园区发展目标是怎么确定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园区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综合权衡的过程。我们首先通过对国内园区发展宏观形势的把控,确定产业发展的整体路径与增长阶段;然后通过对各园区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确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先进园区案例的分析,结合市委、市政府“7号文件”和我市“十三五”规划等综合确定园区发展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园区规划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容量、人口和用地控制四项指标,是一个完整的园区整体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的制定主要把握了四项原则,即:坚持生态可持续,实现绿色发展;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提升地均效益;实现城市人口就业平衡,确保有效承载;贯彻产城融合理念,实现职住平衡。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规划》预测,全市园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约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约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2020年达到40%,实际利用外资要占到全市的85%。旅游业方面,度假区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
三、卢主任您好,您刚才提到规划明确了园区的空间管制体系,请问具体内容是什么?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园区空间管制体系的确定是“多规合一”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园区“二次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建设用地规划突破生态红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线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差异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从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来看,202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与国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相差92平方公里。构建园区空间管制体系,就是为了消除这些差异。
这次园区空间管制体系的构建,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等建立起来的。主要包括“三区、五线”两大内容。“三区”即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五线”即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增长边界、近远期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产业用地边界。规划中,分别明确了六个划定及管控策略,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策略、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及管控策略、建设适宜空间分区及管控策略、园区城市增长边界及管控策略、园区近远期建设用地边界划定即管控策略、园区产业用地边界划定及管控策略。这些控制线,在附图上都有很明确的标定。通过这些控制线的划定和管控,明确了哪里是适宜建设区、哪里是限制建设区、哪里是禁止建设区,面积各是多少。这样,招商引资项目适宜不适宜落、应该往哪里落就很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