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军民融合,面临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在军工国防属于中央事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话语权相对有限。
那么,可供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在哪里?近年来四川探索出哪些可供复制的经验?记者就此采访了省级、地方政府官员及学者。
记者:有观点认为受制于中央各项规定,地方要推进军民融合难上加难。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等中央有方向、有指示后再遵照执行。
蓝定香:解决军民二元体制,当然离不开中央顶层设计,但并不等于地方只能消极等待、被动作为。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地方依然可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创新创造。事实上这也是过去几年四川军民融合能够不断取得进展的关键。
许州:过去几年,四川在全国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中物院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手推进新增能力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率先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签署联合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率先举办由国家部委、中央军委部门、战区、央属军工集团、高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高层次、大规模军民融合专题活动。这些“全国率先”足够说明,地方层面探索军民融合是有空间、有途径的。
记者:地方政府要推进军民融合,具体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许州:四川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健全推进机制看,省委成立“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省级层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成德绵等多个市州也成立市级相应机构,形成省市两级系统谋划、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从改革现有机制看,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军工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导优势民口企业与军工单位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进一步简化军品市场准入程序。四川军工“两证”联合审查试点已走在全国前列。
从建立协同机制看,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建立军用技术再研发项目库,目前正式启动90个军用技术再研发转民用项目;与中央军委科技委联合开展军地协同前沿科技创新;创建首个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朱先凯:绵阳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军民融合的“五种机制”——持续完善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互动交流机制;以支持在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发展为根本,构建国防重点保障机制;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平台,构建军民资源共享机制;设立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基金专项,构建军民联合促进机制;成立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每年培养军民融合人才3.8万人,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五种机制”,全市去年实现军民融合企业年产值13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