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枣庄市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 颁布,《规划》围绕“墨子故里、创新枣庄”的战略定位,绘制全市“产业地图”,规划范围涵盖市域范围4564 平方公里,包括滕州市、薛城区、山亭区、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枣庄高新区。
以制造业为基础,打造“创新枣庄”
规划期限为2018-2022年,在战略定位上,《规划》中明确指出,枣庄将以制造业为基础,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提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定制化、个性化水平,鼓励企业、个人创新创业,在技术领域寻求突破,打造“ 创新枣庄”。
到2022年,新经济占比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4.2%,差异化、特色化的园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智慧枣庄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持续发展示范区。
在新型行业培育壮大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并且特色化建设区(市)空间布局与发展引导,枣庄高新区突出战略新兴产业引领,打造“创智高新”;滕州市突出装备制造业优势基础,打造“智造滕州”。薛城区突出现代服务业,打造“服务薛城”。山亭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打造“康养山亭”。市中区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打造“转型市中”。峄城区积极响应山东构建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机遇,打造“开放峄城”。台儿庄突出文化底蕴及历史价值,打造“文旅台儿庄”。
三大优势助力,三大短板制约
根据《规划》,作为鲁南“门户城市”,枣庄处于京沪发展轴线中间位置,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既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又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随着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大,枣庄作为沿海浅层内陆腹地,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结、扩散和辐射作用日益突出。
同时,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大,枣庄作为沿海浅层内陆腹地,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结、扩散和辐射作用日益突出。而且,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形成了微山湖红荷湿地、冠世榴园、 抱犊崮等的特色景区和旅游品牌。小麦、玉米、水稻、小杂粮等农业物产资源丰富。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将在创新、产业、财税、金融、土地、开放、生态等重点领域给予政策扶持,有利于枣庄积极吸纳聚集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项目落地,促进商品流通、产业辐射、市场拓展。
但同时,枣庄地区产业创新能力较弱,高端人才资源匮乏,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型综合院校仍为空白,省级研发机构不到全省总数的3%。,省级创新平台仅占全省总数的3.6%,国家级创新平台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且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仍然较高。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集聚度弱,空间拓展无序也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阻碍,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竞相错位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