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竞争的加剧和医药法律法规的变化,台州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阵痛和洗牌,台州生物医药产业,该如何吸引生物医药人才到台州?如何朝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如何优化升级,突围而出?
12月2日到3日,来自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诺华、罗格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40多个国际化大公司和知名高校院所的85名专家作客台州,参加2017中美(台州)国际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为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出谋划策。
生物医药,是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国经济的重点。
伴随着技术革新,人类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全面、精确。“当下,生命科学正经历第三次革命,且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生命数字化’将深刻影响生活。” 郑州泰基鸿诺医药、上海腾远资本CEO吴豫生博士说。
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比如,医疗器械、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大健康、大产业’的到来。”吴豫生博士说。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全球前沿新药研发与技术都有哪些呢?
“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开发、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技术、转化医学模式、生物大数据利用研究、抗体偶联药物开发、肿瘤快速检测、3D打印技术、丙肝全基因型用药……这些都是当下生物医药的新热点。”吴豫生博士说,这其中,肿瘤药创新引领全球新药研发最新的肿瘤免疫疗法,让人类看到了肿瘤被治愈的希望。
当下,中国新药研发正迎来新的发展。“伴随着国家药监部门的改革,新药平台的不断完善,中国已经成为亚洲领先的新药研发国家。国内有147家药企涉足原研药,深受风险投资追逐。”吴豫生博士认为,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制药产业,需要开放式创新
制药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增长的行业。
“所以,全球每年批准的新药中,有很多是通过合作研发来完成的。”美国强生集团创新中心高级总监夏明德博士说,制药产业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需要开放式创新。
目前,创新药研发合作有多种方式。“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以及跨公司的孵化器模式,都是比较新的模式。而在中国甚至亚太地区比较流行的VIC模式(VC+IP+CRO),是一种‘轻资产重智力’的商业运作模式。”夏明德博士认为,VIC模式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运作模式。
关于强生集团的合作创新,夏明德博士介绍了该公司在全球的4个创新中心。从2013年至2017年,这4个创新中心筛选了7000多个项目,从中选出了400多个项目进行外部合作。
另外,强生也提供公司层面的孵化器给创新公司使用。创新公司不需要买大型的仪器、投资大型实验室,可以利用强生的设施和设备,并且与强生的科学家交流,提高创新成果的概率。
新药品管理体制,推动医药行业供给侧改革
医药行业强烈呼唤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
这一轮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围绕医药产品的供给侧全面展开的。
苏州偶领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雨礼博士说,这一轮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加快审评审批速度;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新;降低价格。
谢雨礼博士介绍,为了早日用上新药,新政加快审评审批速度。为提高药品质量,CFDA从监管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临床数据和工艺自查和核查、审评和审批体系升级三大改革措施。鼓励创新药研发,将是新一轮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将改变药品价格虚高,惠及普通百姓。
这轮改革可以说是CFDA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改革将会推动中国医药市场走向成熟,各项政策与国际接轨,整个行业融入全球,互通有无”。谢雨礼博士说。
这轮改革下,许多传统药企迷失了方向。
“其实,改革发出的讯号已给传统药企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三条路:高质量仿制药,海外市场,创新药。”谢雨礼博士表示,改革大潮下,不发展就是被淘汰,没有别的选择。
回国创业,有热情还需要“接地气”
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崔霁松,在论坛上分享了生物医药“海归”创业成功的经验。
“很多海归,都是在求学时期就开始在国外生活的,他们在国际大公司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国际公司运营和项目管理经验。通常海归们视野开阔,能力全面,本应有着更高的创业成功率。”崔霁松觉得,生物医药海归回国创业,有热情还需要 “接地气”。
可以说,不少海归创业者,在“接地气”上,还比较欠缺。
“因为,我建议海归们,要了解中国发展现状和创业环境,学会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领域人才紧缺,这既是海归报效祖国的机会,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崔霁松博士说。
海归回国创业,需要拓展多元化的合作网络。
“一般来说,海归团队具有国际化视野、海外人脉优势,在保持这种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增加与国内专家、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等沟通,熟悉中国行业、政策现状,从而,快速调整状态适应在中国的发展。海归创业者建立广泛的网络,相互帮助支持抱团取暖,更容易一起取得成功。”崔霁松博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