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安徽推动现代农业“示范田”发展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4-11-06  点击:722
现代农业越来越需要向科技要效益。探路如何将科技导入农业,是各示范区的主要任务。主体升级带动农业增长动力、经营方式重组。

“一些示范区规划与当地主导产业规划不符,示范区意义打了折扣。 ”汤高平介绍,比如有的位于粮食主产区,又没有特色作物种植传统,却规划发展山芋、水果等。虽然短期内小部分农民获利,但失去了示范意义。这需要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建设科学性,突出示范,统筹好产业规划
   “示范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集成先进技术应用,辐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今夏,合肥超市销售的甜瓜不少来自阜南县。这个原本不种甜瓜的地方,近些年却有越来越多的农户靠它致了富。
   “在专家扶持下,阜南会龙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种成功,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阜南县农委主任丁超说,比起传统作物,甜瓜一亩地纯收入翻番。如今,这个以果蔬为主导的示范区,每年向全县不断推广主导品种和技术,去年全县蔬菜产值1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近两成。
    现代农业越来越需要向科技要效益。探路如何将科技导入农业,是各示范区的主要任务。“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试验基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示范区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省农委计划处处长汤高平介绍,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突出难题上,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以粮食生产为例,去年示范区粮食产量99.03亿斤,单产770.3斤,高于全省16.7%。在太和县旧县镇,示范区种粮大户徐淙祥今夏小麦单产760.9公斤,全省第一。去年,全省示范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示范比任何说教都管用,带动效果好。 ”蒙城县不少农技员感慨地说,哪一个小麦品种在示范区夺了高产,马上就有大批农民跟着种。正是这种辐射带动,蒙城成为我省首个小麦、玉米亩产双超千斤的县。
    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需要正视建设中的问题。
   “核心区一半以上农民参加合作社,高出全省水平”
    以产业联合体为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皖北粮食大县太和,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在这里,以示范区为引领,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兴起,并带动农业生产在不同层次重组。
   “全县土地流转已超过百万亩,流转率57.5%。 ”太和县农委负责人介绍。全县家庭农场达3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28家。 “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小农户,向专业化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高素质职业农民升级。 ”该负责人介绍。
    主体升级带动农业增长动力、经营方式重组。去年,太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专用机械改造方面获13项国家专利,2个薄荷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表明农业增长动力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
    在经营方式上的重组更令人关注。目前太和县入股、互换、代耕代种面积达58万亩,转包、转让、出租面积达42.7万亩。农业经营方式开始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升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现代农民”,才能激活其他要素潜力。如今,这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重组,在各个示范区日趋兴盛。截至9月底,示范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73.28万亩,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42.84%。示范区有种养大户14055个,家庭农场1903个,农民合作社4829个。 “核心区一半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高出全省水平。 ”汤高平介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示范区建设骨干力量。
    “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各类新主体间的产业链接还不完善,要素流动不充分,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专家指出,这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相互联结、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格局。为此,我省提出,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联合体。
     培育联合体,需要示范区继续先试先行。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引领,支持区域性产业联合体发展。以培育示范合作社为引领,多形式构建合作社联合社,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
    “200多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近3000万元”
    探索农业投入新机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庐江县罗河镇的七桥水库,关系到周边上千亩农田灌溉,但在谁维护、谁使用问题上理不清,常处于失修状态。今年,示范区将水库确权给新民粮油公司,由其负责维护并使用,一举解决管护问题。
    畅通投入渠道,引来 “新鲜血液”,才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这也是示范区探索的重点领域。
    各示范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创新体制机制。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示范区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 “去年,庐江投入示范区200多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近3000万元。 ”县农委主任陈宗泽介绍。
    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3年,示范区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整合涉农资金40亿元,市县财政投入24亿元,吸纳工商、金融和社会资本265亿元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增加,迅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去年,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91.8%,高于全省近两成。目前,示范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面积247.47万亩,国家、省级蔬菜标准园69个,茶叶标准园11个。38个示范区核心区率先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http://www.reportway.org/

上一篇:三江国际建材采购中心明年试运营
下一篇:武汉大临空板块工业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