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的贵州正构建“医、养、健、管”并重的新医药产业体系,成都市打造了国内最具竞争力之一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如何脱颖而出?7月5日,记者从第13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期间举办的昆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座谈会获悉,昆明将打造以中药(民族药)产业为支柱,以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为主导,以健康产品及服务为延伸的“1+3+N”产业新体系。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
另外,《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施工图》已于近期正式印发,提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特色保健品5条产业链,明确了各条产业链的实施路径,提出到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特色保健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的发展目标。
昆明生物医药有跨越发展的后备力量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83.1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41.5亿元,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为205.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1.2%,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近60%。
其中,以中药(民族药)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鲜明。2015年昆明市中药领域工业总产值近百亿元,约占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一半;化学药和健康衍生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达39.7亿元和62.5元,占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的比例分别约为1/5和1/3。
昆明市聚集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研究机构,拥有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构建了在中药(民族药)和生物技术药物领域实力较为突出的科研体系。
截至“十二五”末,昆明市认定了生物医药领域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形式的4家国家级和24家省级创新平台,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内科技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创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创新成果持续推出。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近40个药品获得生产批件,其中复方鹿仙草胶囊等中药(民族药)品种超过20个,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和世界首个赛宾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另有一批新型疫苗品种处于临床阶段,构成了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后备力量。
四大“硬伤”体现差距
尽管“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但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产业提升和调整空间,主要表现有四大“硬伤”:
同质化现象严重 发展动能不足
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落后于大部分省会城市,同周边西南省会城市相比增速也偏慢。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质量标准和监管水平的重要提升期,更是产业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期,昆明市企业普遍面临市场开拓难度与日常经营压力日益增大的挑战。企业普遍竞争力不强,且同质化生产现象严重,加之产业链部分环节缺失,企业间协作水平较低,整体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整合仍需加速。
机制创新亟需突破
昆明市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资源等方面创新资源丰富,汇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研发机构,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等一批省内重点院校。
与之相比,昆明市缺乏灵活高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央资源与地方资源、产业链与创新链相对孤立,未能有效对接,尚未形成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政策闭环,创新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生物资源丰富但未能充分有效转化
昆明市中药种质资源的控制力不足,药材种植与流通环节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统一规划管理,难以从品质和数量上满足中药生产企业的要求。生物资源丰富但未能充分有效转化,绝大多数中药材简单加工后流入市场,中药产业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偏低,尤其是中药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端产品、新兴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产品线相对低端,产品系列不丰富,缺乏深加工及精开发产品,中药产业亟需升级发展。
大健康业缺乏产品服务支撑
大健康是云南省和昆明市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业态,但目前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小、企业散、环节缺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大健康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难以从产品、服务等方面对大健康业形成支撑。
业内专家提出,昆明市应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紧抓发展大健康业的重大战略机遇,结合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梯队,逐渐增强对全省及昆明市发展大健康业的产业支撑能力。
2020年昆明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要达500亿元
鉴于此,《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立足昆明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以中药(民族药)产业为支柱,以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为主导,以健康产品及服务为延伸的“1+3+N”产业新体系。
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8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左右。重点发展领域有如下5个:
推进中药材深度开发
该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昆明市生物资源和研发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深度开发,支持创新中药(民族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中药(民族药)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到2020年,中药(民族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00亿元。
生物技术药产业突破发展
加快优势产能释放,强化昆明市疫苗研发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提升创新疫苗的产业化能力,开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血液制品等药物的开发,推动昆明市生物技术药产业突破发展。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
化学药产业壮大发展
坚持原研药和仿制药、高端制剂和高端原料药并行发展,积极推进优势仿制药开展疗效和质量一致性评价,提升仿制药品质,全面推动化学药产业壮大发展。到2020年,化学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
医疗器械产业多元发展
坚持重点培育和招商引资相结合,重点引进高性能诊疗设备、家用智能监测和康复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高端医疗器械,不断丰富医疗器械品种结构。到2020年,医疗器械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0亿元。
健康产品及服务延伸发展
充分利用昆明市大力发展大健康的机遇,推进传统生物医药产品向健康产品及服务延伸,借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保健品、天然化妆品等健康产品,支持开展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健康服务。到2020年,健康产品及服务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80亿元。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定下“施工图”
记者还了解到,《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施工图》于近期正式印发,提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特色保健品5条产业链,明确了各条产业链的实施路径,提出到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特色保健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的发展目标。
该施工图围绕产业链上的若干重点产品,云南将大力培育省内相关领军企业,瞄准国内外优势企业做好招商引资;从加强组织实施、加强舆论宣传、健全投融资机制、强化平台对产业支撑、加强监测分析、加强监督评估、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政策扶持8个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特色保健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