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与前5年相比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7-05-03  点击:564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变,但与5年前相比,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前5年相比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变,但与5年前相比,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姜江。
 
       记者:与前5年相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什么不同?新时期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哪些意义?
 
       姜江: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肩负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新使命。
 
       从国内看,产业发展已经储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截至“十二五”末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由2010年的4%左右翻番至8%。重点监测行业营业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15%,工业行业对工业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达30%。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竞争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领域国际化进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也有力带动传统产业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从国际看,未来5至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突破的关键时期,可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能源版图分布、经济贸易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些情况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因此,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创新驱动道路,提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加快破除不利于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发展质量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壮大”这一主题是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核心要务,顺势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以上的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未来,面向资源要素环境变化的客观约束条件,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一国或地区产业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主导力量的地位不改变。
 
       记者:如何理解“十三五”期间推进的“军民融合”?构筑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如何落实?
 
       姜江:推进“军民融合”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部署之一。这首先是由先天的产业特征决定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信息安全、空天、智能制造、海洋、材料、能源等诸多与国防军工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国际上不乏起源于民用的技术被军工领域引入再创新的案例。另一方面,以军民融合的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构筑军民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要从三个方面紧抓落实。
 
       一是要从思想上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理念。鼓励相关领域的军工机构发挥优势向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领域的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环节。
 
       二是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上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渠道。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率先开展先行先试,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推进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三是要从重大项目中着手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取得阶段性进展。统筹航天、航空、网络、海洋等战略性重大项目布局,从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标准体系建设、平台设施共享等方面着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记者:“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势如此紧迫,该如何布局?
 
       姜江: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由“十二五”时期涵盖的“七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合并增补为网络经济、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八大产业。此外,还应高度关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等战略性产业领域。
 
       分行业看,一是要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二是要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三是要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四是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五是要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必须明晰产业政策接入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要站在国家层面上谋划和部署,加强与现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任务部署、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规划、战略的衔接协调。
上一篇:《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实施利于推动大数据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篇:东营到处洋溢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