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是西宁市“12315”总目标之一,也是西宁市“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路径,“两个转型升级”共同构成了西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两大支柱。推动“两个转型升级”,让“幸福西宁”的建设有了更踏实的落脚点。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产业、城市转型升级,必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转型生动力,升级出活力。首届绿色发展论坛暨2016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即将举办,西宁市关于产业和城市的两大转型升级势必成为本届洽谈会的核心主题之一。
“绿色让城市更幸福”,本届城洽会以绿色为主题,正好与以绿色为本色的我市两大转型升级相呼应。
绿为本色,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建设“幸福西宁”的物质基础;绿为本色,城市转型升级将促成西宁迈向幸福之城。
产业转型升级,
铺垫城市底色
一个产业铺垫一座城市的底色,一个优势产业奠定一座城市的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幸福西宁”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做优存量固本强基,做大增量增强实力,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代表着“在转型中发展”思路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西宁市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发展思路】西宁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西宁市确定的“12315”总目标中的一个目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西宁市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风险挑战,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建设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一心、三带、六组团、八板块”的产业空间新格局,壮大西宁发展的支撑力。据介绍,西宁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涉及七个方面的内容:
●推进供给侧改革坚持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三管齐下”,在“1+10”的政策体系基础上,拓展“1+N”的工作格局。支持重点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推进钢铁、铁合金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工作,积极消化商品住房库存,优化政府债务结构,丰富金融工具和产品供给,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抓好扶贫攻坚、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检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主线,全面推进落实供给侧改革,是我们建设“幸福西宁”的有力支撑。
●打造新的增长格局继续实施积极准确的产业政策,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合力,构建新的增长格局。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至少九个方面着力培育增长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多巴城市副中心、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三个增长极和拓展宁大北川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多沙沿湟现代服务业经济带、鲁多-西塔沿线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带等三条千亿元经济增长带。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做大做强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特色化工、装备制造、藏毯绒纺、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在全国有影响的铝及铝精深加工、精细化工、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制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光伏、锂电产业,发展新型轻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和特色化工合成材料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提升现代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发展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力促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商务、商贸发展。优化东西方向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南北方向加快建设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在城区及三县形成独立成块、相互补充的商业组团。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全省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光伏光热及锂电等四个千亿元产业基地等重大发展规划,梳理产业链项目,开展集群式、链条式招商,在光伏、光热、锂电、风电、铝镁合金、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城市开发、商贸物流等领域引进带动力强、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重点项目。另外依托商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商招商,通过引进新项目对传统产业补链延链,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拓宽对外开放渠道围绕“一带一路”、“兰西经济区”、“东部城市群”等建设,把我们的产能有计划、有步骤转移出去,把外面的优势产能引进来,通过内外夹击,促进产能转型升级。
城市转型升级,
创造美好生活
当前西宁市正处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代表着“在发展中转型”思路的城市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载体。全力塑造发展新版图,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了解,“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城市转型升级“以人为本”是核心,从“以人为本”着手、以绿色发展主题贯穿推进城市各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也是建设“幸福西宁”的一个落脚点。
【发展思路】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统筹空间、功能、基础设施等要素布局,着力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与城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进都市区空间重构把城市空间重构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点,坚持绿色为芯、双城联动、生态环抱、组团发展,以“西堡绿芯森林公园” 为一芯,西宁主城和多巴新城为“双城”,与东川、西川、南川、北川、甘河、鲁沙尔、长宁片区共同构建“一芯双城七片、环状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打造西宁发展新版图。
-竭力发展县域园区经济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充分发挥县区竞相发展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市域周边成熟地区快速城市化。按照我市“十三五”规划发展定位,大通县将打造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县,湟中县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湟源县打造全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强县。作为园区要推进产城融合,推进产业园区向宜业宜居的功能性产业城区转型。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构建“四横十五纵一环”的主干路网体系,实施三年攻坚计划,全面建成“外环内网”和“畅通西宁”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城市“绿芯绿廊绿道”,打造海绵城市先行区。持续打造南北山国家环城生态公园,深入开展美丽家园绿化行动。
-提升城市的“三品”着力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关键环节,推进“多规合一”,严格执行“双增双减”,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依托西宁特有的山水脉动、历史传承、人文记忆,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好人文融入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品评,让城市有根、有魂、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