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乡村旅游存在各自为政缺乏科学统筹、模式趋同缺少地方特色、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气势、过度开发透支“生态成本”等问题,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规划先行,走科学发展之路
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不适宜所有的农村,应该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环境优美或有文化内涵的农村,而且要避免景点建设中布局散乱、一哄而上和建设雷同等弊端,引导农民和村社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先规划后开发,走规范化发展之路,以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首先,要挖掘有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乡村有什么样的旅游资源,适合开发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应该怎样进行产业定位。其次,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对旅游景点的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发展潜力评价、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营销策略等进行规划和研究。规划开发项目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需求,以及规模发展趋势,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要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等,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区域统筹,走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之路
离土不离乡,实现农民就地转化,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成都市由此走出农民就地市民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该市突出政府主导,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启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城市、农村“两张皮”的错误认识,作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对接,把农村作为地区发展的资源之一,城乡“一盘棋”总体上进行策划和打造。一方面,通过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配套乡村旅游服务需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统筹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形成上至城市的都市旅游、景区旅游、工业旅游,下至乡村旅游的全面的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
4、赋予内涵,走文化发展之路
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要在巩固已经取得的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善于挖掘、保护、利用旅游文化。旅游景区文化的挖掘一要依据自然资源条件,把握文化脉络,二要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寻找比较优势,三要确定核心主题,准确市场定位,四要营造文化氛围,全力打造特色。最后要把景区的文化展示融入精心设计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创造体验,创造交流,弘扬文化。
5、做大做强,走品牌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发展之路。要通过具有地方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创造品牌,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品牌,依靠先进科技、科学培训、严格管理、人性化服务提升品牌,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得到持续的发展。要突出宣传,扩大影响,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将乡村旅游纳入旅游宣传促销整体工作之中,通过旅游推介会、网络宣传、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开展乡村旅游专题宣传活动,选取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编印乡村旅游宣传品;举办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拳头节庆活动。
6、注重生态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既要科学规划,又要保持乡村特色,更要挖掘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要避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不必要的农村城镇化、商业化,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不可以再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先开发后治理或者边开发边治理的模式。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可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