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2-20  点击:339
科技创新是确保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持。福建在以渔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大力发展“蓝色科技”,加快产业转型,明显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

一、科技对福建海洋经济的支撑现状

科技创新是确保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持。福建在以渔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大力发展“蓝色科技”,加快产业转型,明显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


(一)传统升级,推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福建是一个拥有独特海洋经济优势的海洋大省,其海域面积达到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拥有2214个海岛,均位居全国第二;可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达210.9公里,居全国首位。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福建近海海洋生物种类丰富,渔业是福建目前海洋经济最主要的支柱之一。


近几年福建海洋科技创新使得渔业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不断深入,包括渔业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节能化改进,加大在养殖技术、水产养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福建省实施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以坛紫菜良种选育研究、黄菇鱼“金鳞1号”新品种、凡纳滨对虾“闽水科1号”为代表的水产良种选育取得多项突破,全省良种养殖率突破70%;“振渔1号”等多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投入使用,海洋牧场养殖初具规模;水生物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及冷链物流能力逐步提升,为福建传统渔业注入新的发展驱动力。2020—2021年,福建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品总量、海水养殖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加工品产量均保持全国前列。


(二)优化结构,助推二三产业持续提升

近几年,福建省优化产业布局,在传统海洋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的速率,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保和海洋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显著发展。


以5G为突破口,持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和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信息化“蓝色引擎”;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瞄准市场新动向,水产品加工企业向“高精尖”发展。此外,福建省着力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研究,参与国内外的深海科考和海洋科研合作项目,拓展对海域的科学认知,并与其他地区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2021年,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在福清兴化湾建成。2022年,全国租赁试点、福建首台套大型渔旅融合、渔光互补、绿色低碳深海养殖平台装备“闽投1号”下水。2023年,“高抗优质大黄鱼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项目在福州启动。大项目、大平台的投入,为福建海洋经济注入新活力。海洋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7.3∶37.1∶55.6调整为2020年的6.5∶31.7∶61.8。


 二、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存在的问题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直接体现在海洋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滞后。造成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资金支持,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科研项目数量、人才队伍规模力量不足,导致资金、资产和人力资源的功能未能得到高效率发挥,难以在海洋领域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


(一)政府对海洋科技的支持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推动海洋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既能激发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度的研究,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又能提高海洋科技领域的人才水平,加快技术转化平台的建设,助力科研成果更迅速地转化为实际应用。与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较快的广东省对比,2020年,广东省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83.96亿元,福建省为13.55亿元,由此可以间接看出两省在海洋科技投入的差距。2021年,福建海洋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全省GDP的0.02%,持续低于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大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近两年也低于这些兄弟省份。此外,从6省市政府对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也可反映差距(见图4)。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在研发项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研发规模,进而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福建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人员数量远低于山东、广东等海洋强省,仅为山东省的29.9%、广东省的60.55%,海洋科技力量和研发能力不足,影响科技创新的产出和质量。图5、图6是6省市的科研机构数与人员数量对比,图7是从事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对比,无论是单年度数量还是累积数量,福建海洋科技研发力量都较为薄弱。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图5至图7的对比,尽管福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逐年增长,但总量远不如其他省份,创新型企业主体的数量和规模优势不足,难以形成海洋科技的规模化研究。同时,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不够完善,限制了海洋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链尚未形成

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系统与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协作、配合和促进,耦合而成的同步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要维持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见图8)。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图8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支撑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链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恢复、海洋监测技术等。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福建海洋产业主要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缺乏一系列能够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产业和项目支撑海洋开发。全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深海勘探、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参与建设国家级水产种业重大创新平台和大洋生物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碳汇、海洋卫星应用、海底科学观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机会较少。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2022)》相关数据显示,国家在涉及海洋科技成果的领域,包括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工程技术、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以及海洋地质勘查业,有效发明专利23141项,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193项,福建省占比分别是1.9%和3%。


福建海域资源丰富,海洋总产值位于全国前列,但支持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研究能力较弱。科技投入与产出比的失衡导致了科技链的缺失,使得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与正处于产业转型、增长模式转换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还不相适应。长期依靠自然资源的海洋经济面临着海洋环境多重压力。福建海洋污染和环境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保护及可持续渔业管理等缺乏科技的有效助力。兴化湾、厦门湾、泉州湾、东山湾等半封闭海湾侵蚀岸线较为严重,漳江口、九龙江口的红树林遭到破坏,近海由于过度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变化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城市建设增加了陆域污染物排放,港口及临港工业的建设造成海洋污染源增多,全省应对海洋突发事故的能力较弱,海洋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尚未完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供数字化手段支持,成为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升效能的直接推动力。目前,福建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尚未构建完全,海洋生态安全核心区的海洋生态灾害立体监测数字化建设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起步阶段;海洋碳排放、碳中和仍需提升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构建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体系,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罗钫)



上一篇:强化福建海洋科技支撑的思路与对策
下一篇:低空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