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是高科技产业,是新质生产力最具代表产业之一,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商业航天涉及众多前沿技术领域,如火箭技术、卫星技术、航天器等。哈尔滨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航天产业基地之一,发展商业航天既有科研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机遇,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关键技术突破难度大、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商业航天或可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应超前布局、抢抓先机,助力黑龙江打造国际航天科研学术中心,显著提升商业航天产业创新能力和链上企业集聚效应。

一、哈尔滨市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优势及不足
(一)哈尔滨市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优势
哈尔滨市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发展商业航天拥有较大的潜力。
1.科研优势明显。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空气动研究院、玻璃钢研究院、49所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人才集聚、科研实力雄厚、实践经验丰富,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卫星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空间中波红外凝视相机、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等多项卫星载荷技术成果产品成功应用到国家多颗卫星。激光通信、新光光电等龙头骨干企业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多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2.航天产业基础好。拥有微小型航天器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空间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航天产业研究机构,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哈飞、东安、哈轴等一批配套企业,航天海鹰钛合金、东轻等公司在航天复合材料上具有优势。在2021年工信部组织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哈尔滨市航空产业集群从全国20个参加竞赛的集群中胜出,名列前三,成功进入复赛。
3.粗具产业规模。哈尔滨市卫星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卫星应用和卫星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卫星应用以卫星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最为突出。全市从事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领域)的相关企业有11家,总营业收入为11亿元;从事产业链下游(卫星应用领域)的相关企业有49家,其中,20家从事测绘、遥感及地理信息方向,9家从事北斗应用方向。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具备卫星批产化、低成本设计、制造能力,航天恒星、激光通信、新光光电、诺信工大测控等一批商业航天上下游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机遇。
4.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哈尔滨市在卫星制造、系统集成、卫星应用领域聚集了6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通过技术转移转化,设立、孵化一批卫星领域优质公司,如航天恒星等航天领域知名企业纷纷在哈尔滨设立子公司、分支机构。入驻中国星谷的黑龙江省火地往返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火箭的研发、总装和发射的商业航天企业,预计从2024年至2025年年底生产5发固体火箭,每发火箭可搭载10~20多颗数量不等的卫星,未来实现用哈尔滨本地制造的火箭把本地制造的卫星送上天。
(二)哈尔滨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产业规模偏小。目前,哈尔滨市商业航天规模小,尚未形成引领性产业集群,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知名品牌,产业创新能力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相对偏少,发明专利数量不足。
2.产业链条较短。现有产业较为单一,产业链条高端环节缺失,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上的某些环节存在短板,影响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哈尔滨市商业航天以卫星产业为主,缺乏火箭、地面站和终端服务产业,而在现有卫星产业企业中,又以卫星应用为主,上、中游环节欠缺,整星制造企业缺乏上游支撑。目前,哈尔滨市现有企业只能生产部分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尚不具备生产芯片、天线、板卡、终端等产品的能力,难以形成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3.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商业航天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融合发展不足,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相关资源尚未与商业航天形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尚未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专项政策,难以吸纳、留住高层次人才、企业。
4.产业优势难以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具备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等优质资源,但由于保密原因,难以实现要素共享,对产业带动牵引力度有限。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但由于体制机制障碍,缺乏可行的产业化、商业化路径,对行业带动不足。
二、推进哈尔滨市商业航天产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一)抢抓先机布局商业航天赛道
深入有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哈尔滨市商业航天产业调研,制订哈尔滨市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总体规划方案,涵盖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继续对航空航天和新材料产业实施市级产业链链长制,在前期梳理产业链图谱的基础上,持续更新和完善产业链图谱和家谱。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促进在哈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用好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产业园区与高校精准对接。
(二)引入商业航天链主企业
哈尔滨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教和产业资源,尤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溢出效应,吸引航天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汇聚哈尔滨。引入商业航天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聚,推进商业航天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渗透融合,加快形成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聚焦集群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产业链牵动力、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领航型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黑龙江省“4567”产业体系和哈尔滨市“4+4”产业体系以及“1+2+3+N”工业体系,统筹规划航空航天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务实管用举措,从航天技术成果转化、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优质商业航天企业政策支持;设立商业航天产业专项基金,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奖补支持;鼓励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参与哈尔滨市商业航天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商业航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龙头和旗舰企业。
(四)组建创新联合体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支持领航型企业通过产业联盟等方式,组建“目录引领、揭榜挂帅、联合研发”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技术协同攻关、产品协作配套、品牌共建共育、资金融通担保等领域,实现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与产业联盟分工协作配套发展,促进哈尔滨市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显著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实力与聚集发展效应。
随着全球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哈尔滨市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哈尔滨市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完善产业链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和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