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立新湖片区自身发展困境和外部的多重挑战,规划识别湖区临空港、临会展、临前海三大外部动力带来的高端商务、技术研发、创新创意、专业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外溢;挖掘湖区生态环境、企业发展、人才集聚等内生动力。从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围绕“湖区生态价值最大化”原则,通过对环湖生态、功能、交通、开发等一体化统筹,多维度打造创新型产业总部湖区。
策略一:战略协同,差异化打造湾区西岸总部集群
聚焦立新湖的生态价值,通过既有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引入,打造“环立新湖先进制造研发总部区”,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城市创新集聚功能、服务中心功能和生态廊道功能,与九围、机场东、新桥东差异协同。在企业引入上,重点面向本土性的高成长型企业,助力湾区东西两岸深度融合,重塑深圳总部经济新格局(图1)。

图1 区域功能差异协同图(图片来源:机场东枢纽临空经济总部区规划统筹研究项目)
策略二:圈层优化,递进式打造环湖产业场所
湖区范围内,以临湖距离定义空间资源价值,在资源最优区域配置环湖总部集群,其中:紧邻湖区的500米圈层范围内,规划建设总部客厅,布局高品质产业服务设施,打造产业院落与科研平台,作为顶级科创事件的承载地;环湖1000米圈层,构建“一湖两岸”的中央创新区,布局东、西两岸呼应的总部集群,作为高成长总部企业的根植场所;环湖1500米圈层,进行企业人群定制化配套供给,营建科技人群与新老市民的优质共享家园(图2)。

图2 圈层功能布局图
湖区范围外,建立与临空经济区一体化的交通联系,构建快速引流的“三横三纵一环”主次干道交通骨架,通过福洲大道以及轨道26、30号线等形成“立新湖-九围-机场东-新桥东总部群落”的高效联络通道,强化宝安中部的产业和功能支撑。
策略三:四大抓手,促进土地经济向空间价值全面转型
通过环湖生态、功能、交通、土地等一体化统筹,构建理水润城、绿色开放、服务共享的总部集群,引导最有活力的资源要素向最美的自然人文空间集聚。
突出独特生态引力。践行地缘设计理念,立足湖区生态及凤凰古村人文优势,构建区域山城-海走廊,连接凤凰山、塘尾涌、福永河、坳颈涌、伶仃洋等,助力构建深圳山海十八廊之连通山脊与海岸带的生态廊道;以环湖+楔形渗入手法,将公共活动植入绿色生态支干,串连湖区和外部河涌、山体,构建弹性湿地网络,实现城市和自然的相融互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集聚的深圳绿色名片(图3)。

图3 以立新湖为连接核心的区域山-城-海走廊构想图
培育顶尖科创能力。落实区域联动,构建“一核两轴六区多节点”产业空间格局,布局总部聚落、科创里巷;沿湖打造智脑中枢,核心布局大企业总部、服务平台及产业联创学院、核心技术创新实验室等,中部智创高街布局智能孵化、科创服务、创新交流等产业链前端内容,带动湖区和周边板块的整体提升。
营造城市持续活力。依托生态优势,立新廊桥延伸湖岸,形成8千米蓝绿生境文化湖链,生态激发策源活力的共享磁湖。规划核心圈层政府主导,植入文化和产业服务设施,形成产业和配套要素高度密集的“蓝色客厅”:赋予环湖生态、娱乐、文化属性,打造8千米多彩情景漫游链和立新“八景”,形成向湖区聚集的文化聚源引力和企业打造服务平台。建立高密度轨道的快速换乘网;构建与多方快速连接的车行联系,客货高效分流;多维慢行缝合区域立体出行网络。针对职住分离现状,增加就业和租赁住房配套供给体系,以15分钟工作生活创新单元,实现“人才为本”的深度产城融合(图4)。

图4 立新湖临湖一线“蓝色客厅”功能构想图
凝聚区域统筹实施推力。土地的有效供应是规划蓝图的实施基础,规划坚持以环湖核心土地供应为目标,打破现有市场主导开发下的碎片化开发模式,放大视角,以政府主导,采用“大统筹、大更新、大整备、大项目”思路,统筹5平方千米以外的社区土地,开展区域化的6.46平方千米大统筹,通过内外土地置换,实现湖区核心生态功能和产业价值的释放,实现第一圈层土地全部政府主导,功能高度公共化(图5)。

图5 立新湖片区规划总体鸟瞰图
经验启示
本次项目是在区域变革和城市产业转型中,以生态价值引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对区域产业结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对同类项目可提供以下可借鉴的经验。
从“背湖向路”到“生态互动”,城市纳入蓝绿语境
规划构建的全域生境山海科创走廊,连接区域主要生态要素,实现超大体量生态本底和宝安中部生态要素的全串联,进一步扩大生态与城市对话;湖区小体量的生态嵌入,实现城市和自然的相融互动,凝聚产业吸引力。
从园区到湖区定制化开发,构建创新友好的服务设施“立新标准”
需求导向的产业街坊:通过翔实的企业调研和座谈,梳理成熟类、成长类、初创类企业及各类型产业对于生产空间的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案例研究,确定100~200米划分地块,形成1~3公顷的总部用地单元,通过灵活的拆分与组合实现精准的空间供给,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
以人为本的服务生态:规划提出核心圈层政府主导,公共优先,临湖植入大量文化设施和产业服务设施,布局区域产业需求的联创学院、核心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功能;针对职住分离的现状,增加了就地就业和租赁住房配套供给体系,规划15 分钟工作生活圈,实现深度产城融合。
从项目化到区域化的统筹开发,探索存量空间融合开发方法
面对错综复杂的湖区土地二次开发工作,深度研究政策适用工具箱,制定了针对立新湖的大统筹方案,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划定9个社区+市场的整体实施大利益统筹单元,预计可实现环湖一线产业用地收储超1.3平方千米。
结语
2022 年8月,立新湖纳入了深圳市20大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先进智造研发总部经济集聚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城市土地、空间构成关系,落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研发技术平台及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等内容;项目土地开发思路也纳入了深圳市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十四五”规划,环湖区域划定为更新整备融合试点,片区发展定位和土地开发路径均在市级政策层面得到落实。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密度开发的进程中,生态空间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规划实践为同类地区灵活运用蓝绿资源,扩大生态价值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力,提供借鉴参考。(作者:夏丽英、刘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