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猕猴桃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仍然较低。FAO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猕猴桃平均单产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74.35%,排在第 17 位,虽然部分幼年果园拉低了全国平均单产,但也反映了我国猕猴桃生产效率的不足,提升产量和栽培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其次,产业的区域规划滞后成为一大挑战。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评估,各地猕猴桃种植品种选择存在随意性,往往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品种,而忽视了品种的适应性。这导致某些优质品种未能在最佳区域种植,进而引发种植园成活率低、病虫害频发、产量低等问题,对种植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技术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在新发展区域尤为明显。中国陕西和四川等老产区的技术支撑较为成熟,但新发展区域缺乏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和采后保鲜等服务,导致技术落后,建园和管理经验照搬老产区的模式,造成种植失败。
第四,自然灾害天气频发,导致病虫害防控不力也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是果实软腐病等隐秘性病害在田间感染但采后表现严重,早期未得到足够重视,给贮藏和销售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带病苗木的传播,尤其是溃疡病、根腐病的扩散也不容忽视;耐涝砧木如“水杨桃”的不规范推广,是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一大新问题,因使用所谓的“水杨桃”而出现的小脚树、嫁接成活率低、畸形果等等。
最后,果品质量意识薄弱仍是产业的一个主要问题。国产猕猴桃的商品化质量不稳定,果实一致性差,货架期短,即食猕猴桃比例低,甚至存在保鲜剂滥用的情况,导致果品无法以最佳食用状态出售。总的来说,猕猴桃产业的技术提升、规划布局和质量管理问题仍需正视并亟需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我国猕猴桃产业在过去四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年份年产量以约20%的幅度增长。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果品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性和系统性挑战。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规划布局、科技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提升,并加强市场适应性和消费趋势的研究。建议“十五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科技研发:
首先,对各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开展全面调研,结合现有栽培种类或品种特性,开展系统的区域实验和适种区域评估,确定各栽培种类和主栽品种的最佳种植区域,并为各品种制定区域化布局的参数和种植技术标准。
其次,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因此,必须加强对种苗繁育技术的研究及繁育过程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耐涝砧木的推广存在较大盲目性,需要加强砧木对地上部分的影响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建议在我国主要猕猴桃产区建立国家级或省级雌雄性品种和砧木的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科学繁育,确保苗木的纯度与健康性,从源头防止病虫害传播,保障品种的稳定性和高质量。
第三,加强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乡土技术人才、农民职业经理人。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政府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的培训网络。通过“金字塔式”的技术培训模式,先培养中层技术骨干,再由他们向基层传播先进技术,逐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科技支撑能力。
第四,应加强全产业链应用技术的研发,特别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果实采后绿色保鲜及果品品质控制、果实功能成分研究及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减少采后损失,提高果品的价值。产区应加大对采后处理设施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保鲜设施,提升采后分选、保鲜能力和后熟能力,延长果品的食用窗口期,提升鲜销市场上即食果实的供应率。
第五,现代人工智能、农机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应根据猕猴桃的生长特点,研究智慧猕猴桃果园、智慧物流中心,增强机械的应用率,实现猕猴桃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猕猴桃产业将通过科技创新、科学规划、技术革新和市场销售方式(生果销售转变为熟果供应)的改变,将有利于实现从猕猴桃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将百年前我国山中的山珍小野果变身农民的致富果和消费者的健康果。(作者:李大卫,黄文俊,钟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