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分析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2-04  点击:227
本文从开发区规格、结构、经济和人口四个维度,定量评价开发区优势特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开发区优势特征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的62个开发区及其对应的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区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两者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本文基于开发区优势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开发区与县区经济耦合度变化。结果表明:第一,开发区优势特征可划分为规格、结构、经济、人口四类,武汉城市圈内具有经济优势开发区的数量最少,有悖于开发区传统发展定位,而四类优势特征开发区均与县区经济达到高度耦合水平;第二,具有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多沿“开发区优势轴线”分布,优势轴线处县区的耦合度波动变化明显,高耦合度县区集聚,但同时易出现耦合度降低和退级现象;第三,开发区与县区经济耦合度空间相关性逐渐降低,其中HH型先增后减,LH型长期存在且有增加趋势,县区间的协作关系减弱。


一、开发区优势特征分析

各优势特征开发区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具有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多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开发区优势轴线”分布,而武汉城市圈东北及西南部的开发区多为不具有明显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其中,“开发区优势轴线”中心地段是指武汉城市圈中心区域以及黄石港区、下陆区、西塞山区和大冶市交汇区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征开发区集聚现象,部分优势特征开发区零星分布在更加外围的周边县区,如潜江、天门和仙桃,这三地均为省直辖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更易得到政策和资源支持,为开发区优势特征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沿“开发区优势轴线”分布的县区,也多表现为经济水平的强势区和发展区,与优势特征开发区集聚分布一致。相较于其他区域,具备良好发展基底的县域更易于开发区形成优势特征。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区经济水平分布图

图1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区经济水平分布图


二、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关系

2007—2016年,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水平如图2和图3所示。研究期限内,处于轻低度耦合水平且具备优势特征的开发区逐步减少,后期多与县域经济水平达到中高度耦合水平,仅6家优势特征开发区仍处于轻低度耦合,其中具备规格、结构、经济、人口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均可与县域经济达到中高耦合水平;在耦合度空间动态变化方面,武汉城市圈初期以轻低度耦合水平的县区分布为主,仅黄州区和鄂城区处于中高耦合度水平。中期阶段,武汉城市圈内大致呈轻低耦合度县区环绕中高耦合度县区,仅潜江市一处“飞地”远离中高度耦合区域,除潜江市、安陆市、云梦县外,其余中高耦合度县区均为连片区域。至后期阶段,武汉城市圈内以中高度耦合县区分布为主,其扩张趋势依然满足连片扩张特征,仅平昌县、孝南区、蔡甸区、华容区、咸安区、崇阳县6个县区仍处于低度耦合水平。


综合分析发现,2007年处于县区经济发展阶段,区内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差距大,具备优势特征的开发区仍扮演着发展极点的角色,未能与县区经济发展实现相互促进。2011年开发区优势与县区经济水平处于磨合增长期,开发区开始对县域产生“涓滴”效应,逐步与县域经济水平产生协同,大部分中高度耦合县区呈连线扩张趋势,少部分中高耦合县区呈飞地式分布,而这与周边县区的驱动作用以及县区自身的发展基底直接相关。 


2016年县区经济水平整体提升,开发区在区域内不再呈现“极点式”发展,具备优势特征的开发区与县域经济发展趋于协同,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趋缓,县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趋于稳定,这时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处于磨合成熟期,中高耦合县区已大致覆盖整个城市圈,仅少部分县区仍有耦合度增长空间。

2007—2016年不同类型优势特征开发区与县域经济的耦合水平及其数量变化

图2  2007—2016年不同类型优势特征开发区与县域经济的耦合水平及其数量变化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分布图

图3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优势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分布图


如图4所示,2007—2011年间,武汉城市圈内县区耦合度整体出现爬升,轻度耦合、低度耦合和中度耦合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仅外围县区红安县、潜江市、赤壁市、通城县和浠水县仍停留在轻低度耦合水平,其中分布在开发区优势特征线区域的县区表现不一,除东西湖区、硚口区、江岸区 、青山区仍保持高度耦合水平无明显变化外,黄州区出现由高度耦合降低到中度耦合的现象。由此可见,武汉城市圈整体开始呈现低耦合度水平县区与开发区相互作用逐步加强 ,部分外围县区与开发区相互作用不明显,而沿开发区特征轴线分布的县区,出现耦合度降低甚至耦合等级降级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开发区与县区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发区出现再发展困难、停滞和倒退现象。


2011—2016年间,城市圈内外围县区耦合度爬升明显,中心区域除东西湖区、青山区、洪山区由中度耦合升级为高度耦合外,其余县区一定程度上呈现耦合程度降低甚至降级现象。其中,沿优势特征轴线分布的县区表现更为明显,降级县区分别为黄陂区、鄂城区、阳新县,降级县区个数增多,耦合等级不变的县区中,低度耦合水平不变的县区为6个,中高度耦合水平不变的县区为7个。由此可知,随着时间推移,原先较低水平的外围县区与开发区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步加深,大多增长为中高耦合度水平,而早期增长为中高耦合度水平的县区难以继续增长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虽然中高耦合水平县区中以优势特征开发区为主,但增长优化困难的现象也更为明显。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动态变化图

图4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动态变化图


三、耦合度空间相关性与作用关系

武汉城市圈2007年、2011年和2016年县区耦合度的Mo⁃ ran's I 分别为 0.711、0.579 和-0.015,Z 值分别为 7.987、5.886和0.087,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程度在空间分布上逐步呈现由强正相关性减弱到不具备明显相关性的程度,这里进一步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厘清其局部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


如图5所示,2007年仅沿优势特征轴线分布的中心区域以及华容区呈现出集聚性,大部分县区仍为非显著型,其中东西湖区 、江岸区、硚口区和青山区为HH型,华容区为LH型;2011年,HH型有所扩大,其中中心区域由东西湖区替换为黄陂区、新洲区两个县区,在优势特征轴线南部新增了下陆区、西塞山区,而LH型新增了孝南区,在此变化中,虽然有部分县区呈现出集聚正相关性,但大部分区域仍无明显变化,且LH型的增加也印证了当下开发区发展缓慢、转型困难以及跨区域间协同发展联系少等问题;2016年,由Moran's I指数可知,县区与开发区之间的耦合度在空间上已不具备明显相关性,其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仅嘉鱼县呈HH型,其周边县区均为不明显型,LH型中除华容区外,蔡甸区替代了孝南区,县区之间协同发展趋势进一步减弱,县区内的开发区各自为政,“内卷化”严重,缺少相互之间的协同合作,其中以华容区的表现最为明显。

汉城市圈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聚集图

图5  武汉城市圈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聚集图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开发区规格、结构、经济和人口四个维度,定量评价开发区优势特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开发区优势特征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城市圈的62个开发区及其对应的44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开发区优势特征与县区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两者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武汉城市圈内具有优势特征的开发区主要以结构优势为主,其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方面表现良好,而具有经济优势的开发区数量最少,有悖于传统意义上对开发区经济功能的定位。不同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均与县区经济水平达到高度耦合水平,开发区发展应抛弃传统追逐资金投入和过度资源分配的粗放手段,倡导将经济效应作为开发区发展依据,以符合区域发展方向和优化经济质量为思路建设管理开发区;空间上,具备优势特征的开发区多分布在开发区优势轴线两侧,且该区域县区耦合水平和集聚水平在研究期限内波动明显,但具有不同优势特征的开发区没有表现出特定的集聚规律。


第二,2007—2016年开发区与县区经济水平耦合度稳步提高,但当耦合度水平达到一定范围时,基于区域发展基底、开发区条件等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缓慢甚至倒退现象。2016 年,武汉城市圈大部分县区与开发区经济水平达到中高度耦合水平,且以具备优势特征的开发区为主,耦合质量也逐步升高,但部分县区所呈现出的耦合度降低现象也证实了开发区与县区协同发展屡遭瓶颈的问题,开发区如何转型突破发展瓶颈,维持高水准协同发展已成为决策的重中之重。


第三,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影响开发区与当地区域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从全局自相关分析以及局部自相关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内县区耦合度水平相关性逐步减弱,部分县区长期为LH型,各县区间内卷化严重,相互带动作用不明显,最终呈现耦合度水平随机分布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开发区优化管理时除了考虑开发区与县区内经济水平的优化提升,也应综合考虑县区间的协同合作。(作者:杨鹏超,陶荣,何宗泽)



上一篇:基于EOD理念分析成都市温江区分水惠和村的产业现状与发展困境
下一篇:城郊存量型化工园区总体规划编制路径研究(附案例)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