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在通过对榆中县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及市场需求。在产业选择上,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村庄,不可固守传统单一农业种植模式,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多条腿”模式,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产业空间的保障问题,基于对自身用地条件的不断挖潜和对国家用地政策的灵活应用,通过经济效益提振村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信心。做好“讲故事”研究,大力发展村庄文化事业,促进其成为支撑村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劳动力的不足、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仍是乡村振兴需继续努力和克服的挑战。总体来看,西北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与政策环境,在确保乡村社会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榆中县乡村产业发展特征
1.1 以农业为乡村根植产业
目前,榆中县产业结构呈现出单一产业依赖性强,同质化明显,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坐拥丰饶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乡村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农业作为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和经济来源,是榆中县基础优势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植产业。“十三五”期间,榆中县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区域化、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6.82亿元,同比增长7.3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64元,较上年增长10.8%(图1)。从全县粮食作物生产情况看来,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总产量稳居前列,但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及产量略下降;油料作物、高原夏菜、中药材逐步增长,形成了“牛羊菜薯”四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高原夏菜、小麦、玉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化需求。
注:数据来源《2016—2021年榆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 榆中县2016—2021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2 乡村产业呈现地域性特征
榆中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因其历史悠久,各乡镇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习俗;又因其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过渡带,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此外受县域内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该县乡村产业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依据现状对榆中县各行政村主导产业现状统计,叠加县域地形地貌分区,对榆中县乡村产业分区予以分析得出,以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南部石质山地区集中了乡村旅游、蔬菜种植及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产业类型;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高原夏菜、中药材为主。中部黄土塬地区集中分布了榆中县大量城郊融合类村庄,基于其良好的交通条件及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产业类型主要为城市配套产业服务、蔬菜种植及农旅融合休闲旅游产业。中部广大黄土丘陵区及北部石质低山丘陵区因其降水、气候、交通等诸多因素影响,产业发展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南部少量蔬菜种植。位于榆中县北端黄河沿岸的河谷平原区因其大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青城镇,因此产业类型丰富,包括乡村旅游、农旅融合休闲旅游及传统农业种植。
1.3 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完善能够改善农村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生活便利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是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环。地处黄土高原边缘的榆中县,传统农业面临着资源枯竭与生态脆弱双重压力。为此,县政府大力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有效提升了农业灌溉水平与电力保障能力,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注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资金进行渠道维修、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确保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有效灌溉覆盖率稳步提升。为便利农产品的运输和农业物资输入,榆中县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除对主干道拓宽硬化外,改善乡村产业道路的通行能力,增加农村邮路,有效解决村民出行、生产、快递投递等问题。农村电力供应和通讯服务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村电网得到了进一步改造提升,光缆长度2016—2021年增加了2875km,通信网络覆盖率不断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表1)。通过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具,农业机械总动力随着技术革新逐步下降。
表1 榆中县2016年、2021年农业基础设施指标统计表
二、产业导向下榆中县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研判
2.1 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不足
榆中县乡村产业发展受到多方面挑战,其中老龄化问题尤为严重。依据《榆中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榆中县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6.87%,而劳动力人口比例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到乡村劳动力的供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导致“老人农业”成为中国农业的典型特征之一。西部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土地承包制度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程度更大。综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榆中县劳动力紧缺情况主要体现在农业及相关产业,这些产业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是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老龄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力的减弱,尤其是在农忙时期,不足的劳动力将极大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管护和收割。此外,产业多样化受限,新型产业的发展也因缺乏年轻创新力量而步履维艰。
2.2 建设用地稀缺,产业空间保障不足
依据《榆中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榆中县农业农村人口共计35.0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3.92%[5],人均宅基地面积172.50m2,且存在大量低效闲置用地。但因宅基地权属等因素,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存在“三难”。一难:大多村集体除农民宅基地、村委会、卫生室等少量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外,几乎没有或拥有极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稀缺为产业项目落位带来极大制约。二难:乡村产业项目很难获得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如农旅融合、露营、农产品加工等项目确需大量建设用地指标。三难:低效用地的有效利用大多与村民意愿直接挂钩,受教育水平、村民年龄、自身利益等都制约村民是否愿意参与进低效用地腾挪中来。以榆中县小康营乡浪街村为例,该村现状永久基本农田保有率高达90%,包围农村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大分散、小集中,无法保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配套设施,进而无法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限制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产业基础薄弱,资本投入不足
榆中县在产业基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薄弱性,多数乡村仍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家畜养殖,缺乏较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合现有的农业产出数据,以2021年为例,榆中县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4.4万亩(1亩约等于667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92万亩,产量为12763.04万公斤;蔬菜播种面积35.66万亩,产量为356549万公斤。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产出效益并不显著,加之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值总额仅占全县GDP的10%[4]。在资本投入方面,榆中县普遍存在募资难题,仅有的几个乡村产业发展基金的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升级改造的需求。据公告,榆中县涉农资金以“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为格局,促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2022年各级财政补助2.7亿元用于支持榆中县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但从投资分配来看,大部分用于基础民生保障,对产业振兴的直接支撑仍不足。与此同时,私人投资者对于乡村产业的加入也极为审慎,过去五年中私人投资额仅占全县乡村投资总额的18%,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乡村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点,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需要在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产业设计和布局。(作者:雷蕾,陈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