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节,其成功模式也为中国产业发展打下了“科技( 劳动) 是第一生产力”的印记,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均衡。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但在时间和空间效应上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影响存在差异。总的来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促进了产业间的交流,改变了产业结构水平,从而对我国经济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分布,这将改变中国原有的城市群布局模式。因而针对如何控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修建的速度与节奏以减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提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不断提高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创新效果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地应用了市场换技术策略,正确处理了技术与资本的辩证关系,并强调了技术自主化。在面临新工业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这个发展方向,首先,应继续提高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的吸收能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复杂技术系统对其他制造业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企业应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以保持在世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需求进行创新。政策上应给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产业资金扶持和激励。其次,应增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的直接 R&D 经费投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使用各种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增加 R&D 投资,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项目,重视技术引入,增加自身直接 R&D 经费投入。第三,利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溢出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带来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成为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有效力量。政府应搭建平台,鼓励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大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建立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注重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最后,促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需要许多高端复杂的技术支持,产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有利于产业间的技术学习。政府可以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相关工业园区,发挥产业园区的集群创新效应,推动协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持续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整合效果
中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是一个多技术、多行业的产业生态系统,它的建设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施工、设计、制造等。由于这个产业链的复杂性,私人资本单独运作是难以完成的。为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地方、金融机构、企业四位一体的投融资机制,进行有效的资源组合,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着巨大的需求,但也存在着很多困境,如中西部地区,除了经济实力的限制外,还面临着体制、商业博弈等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运营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优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结构。首先,提高我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水平,扫清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消除地方保护障碍,鼓励中西部地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其次,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资本运营水平,保证铁路建设质量和运营效果,注重质量控制和人才培养。接下来推动企业间的国际联合协作,通过国际企业的合作,吸引优质资本,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可设立铁路国际合作基金和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实施战略型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利用国际权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实施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三、大力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联动效果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产业结构有显著影响。新工业革命下,新型数字化基建如何规划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包括在城市产业发展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成为关键。第一,在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应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配套,以实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正面互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部分,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应制定长期规划,并考虑资金、技术、土地、税收等因素以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其产业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政府提供重要支持。第二,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一体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强大,但具体影响力则因城市而异。应促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周边产业链,确保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同时完善城市服务和功能布局,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的第三产业集聚。第三,提高产业异地联动水平。各城市产业发展有差异,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形成活力的产业结构。同时,新型数字化基建可加强城市间的经济互补和异地联动,政策应鼓励此种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第四,应优化更大范围的城市群产业结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缩短了城市群间的时空距离,推动产业扩散和集聚,应从城市群角度进行规划。核心城市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高科技产业。周边城市则应利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线路整合资源,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避免同质化竞争,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积极增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集成效果
第一,挖掘跨区域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经济走廊,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单条基建线路对城市的影响微弱,但整个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的形成可带来显著的网络效应。规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网络需从城市间经济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角度考虑。第二,优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时序。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首选产业基础强、潜力大的城市,其次是发达地区,最后推及不发达地区。要权衡市场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对于欠发达地区,普通铁路可能更符合其经济发展需求。第三,中小城市应利用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市场联动整合机遇发展经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会使要素往优势城市聚集,而中小城市可能面临“虹吸效应”。因此,中小城市需要打造自身实力,明确自身定位,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进行差异化选择和错位发展。第四,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城市应接驳融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网。尽管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能在所有城市设点,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增长也有正面影响。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城市应抓住机遇,规划自身发展,主动接驳大城市,承担一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避免被边缘化。总的来说,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科学规划,注重区域一体化发展,关注中小城市和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五、因地制宜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适应效果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展现了其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涵盖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融合,指向了一种推动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原则,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意味着在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模式,忽视地区之间的差异。反之,应深入分析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从而有选择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这种区域适应效果的实现,不仅需要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还要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上超前作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各地区在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时,既要积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又要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避免走向形式主义的模式化发展。
六、激活人才动能优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
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中,激活人才动能以优化其创新驱动效果显得尤为关键。而激活人才动能,优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不仅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和合作的环境。通过整合科技、教育、人才三项关键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以人才为核心,驱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和升级。首先,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创新的源泉。通过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可以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不仅涉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包括管理、运营等多方面人才的综合培育,形成一个全方位支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人才体系。第二,激活人才动能需要创建一个有利于人才创新和实践的环境,包括提供足够的研发资源、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等,以此鼓励人才积极参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在复杂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通过建立跨学科团队促进不同领域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多元化资源,推动创新成果的产出。人才动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释放,也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技术,吸引国际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效果。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在促进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连接创新与发展的桥梁,有效促进了知识、技术与资源的流动和整合,进而激活了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活力和深远潜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对于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保持持续的关注和优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更好地利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工具,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动力。(作者:马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