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建设数字乡村,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当前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数字化转型不到位,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备,数字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力度不足,缺少高素质数字化人才等。数字经济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如下:
一、农业数字化转型不到位,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备
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还未深入开展,仍需继续强化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数字化营销水平,且在我国农业数字化体系建设中,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我国需要致力于数字化普及率不够高、农产品检测不达标、档案信息记录不完整、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解决。与此同时,在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当中,还存有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性差、农业发展领域应用率低等现象。要想确保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优化农业数字基础设施设备很重要,特别要引入新型数字化产品生产流通设备,但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设施体系还不够完善,尚待建设。截至2021 年,我国网络数字化普及率高达 73%,农村只有 50%,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不到位。另外,我国很多乡村地区的物流运输和器械配套设施也尚待完善,建设滞后,设施设备短缺,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农业数据未实现全面共享,阻碍数字经济促发展作用的发挥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乡村农业资源科学分配。《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需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持续建设专门的信息库,形成数据集群,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但当前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小,地理环境尚待优化,导致数字化设施建设受阻,成本增加,阻碍现代化发展。在一部分偏远山区,仍旧应用陈旧的数据收集与推广模式,所获数据具备较强局限性,容易形成“数据孤岛”,无法整合农业数据。同时在一些乡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民群众对生产要素有一定需求,但这种需求相对碎片化,线上和线下的农产业链和数据共享平台不健全,各领域和层面的数据较难融合。此外,人们通过线上查询获取农业数据和信息,但是因为欠缺对深层次数据的挖掘和运用,无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数据平台优势和作用,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数字技术和农业经济融合力度不足,欠缺大规模技术推广
结合当前的数字化农业发展现况来看,我国还存有数字经济无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融合的情况。一方面,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还存有“数字鸿沟”问题,影响数字化技术促发展作用的发挥,阻碍数据收集、应用、推广等,不利于农业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平台建设。与此同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农业发展中,还存在发展结构失衡问题,数字技术运用失衡更加明显。比如,与应用于家禽养殖业和栽培行业相比,数字化技术在农田种植业中的应用效率明显较低。无论是网络技术高效应用,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对数字经济提出了高要求,但在一些试点农村,还面临数字化技术条件不成熟、数字化农产品经营模式不合理、地域性农产品差异大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乡村地区,还面临数字化技术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融合资金不到位问题,阻碍农业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
四、传统经营理念和智慧农机运用理念不契合,缺少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品经营主要有两大突出特征,第一是小规模,第二是分散化。我国土地碎片化,农机作业开展多有不便,再加上农业设施设备供应成本和所需费用增加,导致数字化机械设备促发展作用无法发挥,严重影响智慧农机设备和技术的大范围、高效运用。我国很多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技术供给不到位,存有一些故障,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加大农民经济负担。碎片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会提高智能农机技术等级,加大农机研发难度,不利于智慧农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合理应用。根据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可知,很多乡村地区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欠缺,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首先,我国很多乡村地区存有年轻人才流失问题,不能满足数字化经济的发展需求,也会阻碍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大范围推广运用。然后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高素质农民规模小,欠缺具备专业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管理技能的人才,阻碍农业数字化发展。最后,因为我国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条件差,导致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流失,很难留住大学生和城市人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作者: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