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EOD模式下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研究——以简阳市沱江两岸为例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5-30  点击:1018
滨水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不少城市在开发中由于生态地位缺失,出现空间被蚕食、环境遭破坏、发展动力匮乏等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和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更为科学的理念来引导滨水空间的开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以生态引领为导向的EOD 模式,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运用EOD 模式的理念原理,分析当下滨

滨水空间作为居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不少城市在开发中由于生态地位缺失,出现空间被蚕食、环境遭破坏、发展动力匮乏等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问题和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更为科学的理念来引导滨水空间的开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以生态引领为导向的EOD 模式,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运用EOD模式的理念原理,分析当下滨水空间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以简阳市沱江两岸为例,提出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一、EOD 模式下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

1.1 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识别和解决生态问题是滨水空间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依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生态资源特征,识别紧迫性强、生态环境效益高、对关联产业具有较强的价值溢出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分批实施。其次,治理与保护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科学配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生态化手段综合管理水系、土壤、林木等资源,促进环境治理综合效益发挥,为滨水空间开发奠定基础。


1.2 以特色产业为发力点,促进生态资源转化

促进滨水空间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关键在于关联产业开发。第一,应腾退低层级、高污染产业,提高产业准入条件,规范产业培育。第二,积极挖掘培育生态产业。通过蓝色空间的赋能效用,提升滨水空间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生态价值发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第三,延伸产业链以创造更高的生态价值,推进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建、补、强、扩,通过激发新动能反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价值向美学、人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提升,实现滨水空间及周边区域的多元价值持续增值,最终达到维持生态系统稳态、优化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目标。


1.3 以融合发展为动力,推进生态经济回流反哺

通过项目融合实现资金链良性循环,是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为破解资金平衡、产业项目植入以及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等发展难点[8],通过不同产业开发、管理和实施平台的融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运维机制,持续创造绿色经济价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按照EOD运维逻辑,建立相关的投融资回报机制,融合关联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带动经济收益,从而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打破空间发展瓶颈,有效防范化解滨水空间生态安全和经济风险,为滨水空间开发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见图1)。

EOD 模式下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

图1  EOD 模式下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

二、简阳市沱江两岸滨水空间现状

2.1 区域概况

简阳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龙泉山东麓、沱江中游。沱江自北向南穿越简阳市全境,流经河段长约85km,流域面积9024km2。沱江顺应地势蜿蜒曲折的特点,在市内形成河湾半岛、湿地、江心洲等多种江面形态,沿线有滩涂、自然驳岸及城区人工堤坝等断面形式,城镇居民沿水而居、拥江而聚,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2.2 生态环境问题

2.2.1 水体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能力弱

简阳城区内沱江河流为Ⅳ类水质,水质状况较差。简阳市的水系整治工作缺乏对河道全线两岸污染防治的综合规划,截污区域较为分散,未形成跨区域、纵贯河道上下游的完整截污治污体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小,处理能力低,沿江排污口数量多,许多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或者农田沟渠,形成黑臭沟渠和黑臭水体。


2.2.2 工程质量不高,环境管理松弛

简阳城区内沱江两岸受到较大强度的人为活动干扰,河渠被大量侵占,形成管护死角和过洪瓶颈,影响河渠防洪灌溉功能;未整治河段,滨河道路未贯通,部分水面被遮盖,绿化没有连通,景观风貌杂乱。郊野部分因农田开垦、开挖采矿等活动,导致滩涂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新修的大部分河道为硬质驳岸,部分河道为“三面光”,雨水无法下渗,生态循环不畅。


2.3 空间发展问题

2.3.1 历史文化空间不足,人文地理特色未彰显

简阳沱江两岸住宅建筑多,文体、商务、科研等公共建筑少,服务业用地不足,土地功能单一,滨江地区在城市中的中心地位不突出。两岸文化遗存分散,渡口遗址、石桥古镇码头群被建筑掩埋或遮挡,东溪大佛被道路割裂于城市生活之外,市民难以接触和欣赏。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的处置不当,导致人城水和历史文化的联系被割裂,自然生态社会效益差。


2.3.2 生态建设缺乏联动性,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人口分布及区域经济来看,简阳两岸发展极不平衡,沱江以西地区紧邻老城,水源条件较好,人口聚集度最高;沱江以东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口也较少,生产力发展严重滞后于沱江以西地区。从生态建设来看,滨水空间内缺乏系统性绿化建设,仅有部分滨水绿道,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限制了滨水区域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


三、简阳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

3.1 治水理水,重构生态网络

3.1.1 修复生态空间

围绕沱江两岸水生态和水安全问题,保护和修复滨水生态空间,夯实自然生态本底。第一,清除河道内、河岸边的淤泥和垃圾,尤其是简阳污水处理厂和石桥镇附近,保障河道畅通和水质清洁。第二,在城南工业园新建再生水厂,提升改造城南工业污水处理厂,加快简阳旧城片区管网改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同时提升改造和适当拆除沿岸排污口,加大污染排放控制力度。第三,划定滨水缓冲带,明确蓝线、绿线范围内建设范围和建设重点,缓解河岸带、河滩地被农田和建筑用地挤占的情况。


3.1.2 织补蓝绿网络

在现有滨江公园及绿道的基础上,依据地形水文结构,加强沱江周边河湖湿地联系贯通,形成水系生态网络。以水系为骨架,通过滨江绿道及河道串联绿地,与原有生态肌理结合,形成蓝网绿脉交织的生态网络,山水田城共融的生态格局。


(1)完善滨江公园建设。通过补植增绿和设施完善,对旧城中心公园和沱江右岸滨江公园进行提质改造;在东溪大道、安石路等滨河道路周边,以及矿山开采区、绛溪河溃坝区等生态敏感地带新建滨江公园。通过改善和新建生态公园,串联沿线鳌山中心公园、葫芦坝湿地公园、雄州广场等开放空间,形成以沱江为轴的形态多样、功能混合、尺度相依的公园体系(见图2)。

EOD模式下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路径研究——以简阳市沱江两岸为例

图2  沱江两岸景观节点布局规划


(2)加强绿道系统建设。利用沱江两岸闲置地块,构建慢行系统,打通绿化断点,实现绿道全线贯通。主干绿道沿沱江两岸贯通,串联大型绿色空间及特色功能中心,支线绿道对其补足,形成微循环绿道网络,实现滨河全线可到达、可参与、可进入。


3.2 塑业聚人,激发区域活力

3.2.1 培育生态产业

EOD 模式要求在生态建设的同时,注重产业开发与产业优化[9]。依托沱江沿线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特色民俗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整合简阳市特色资源,发展滨水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滨水生态产业体系。


(1)推进非生态产业提质升级。简阳城南工业园位于沱江西岸,工业起步较早,多为传统低端产业,如纺织、橡胶、化工等,耗水量大、技术水平落后、易对沱江造成环境污染。针对污水排放问题,加大工业废水处理力度,优化产业布局,以园区为单位进行集中处理、统一监测,提高污水再利用率。在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中引入绿色技术和绿色设备,通过各类资源的低碳、循环和高效利用,消除生态消极影响,促进产业与环境互利共生。


(2)延伸“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养殖产业,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和资本向两岸集聚,城市由“离河”向“拥河”发展。拓展生态产品深加工,依托现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带动生态农业、生态制造等附属产业发展,“软化”生产制造业,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形成以新经济产业为引领、现代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补充的沱江产业体系。


3.2.2 营造特色场景

以滨水空间为媒介,结合形态特征与功能分布特征,通过打造新经济、新文化、新服务的场景,激发蓝绿空间生态链接、生产制造、生活体验等功能,营建具有特色的多功能场景体系,实现滨水空间业态融合与区域激活。


(1)活化文化场景。以江河山丘为本色、林园绿网为脉,依托沿江主干绿道及延伸支线绿道网络,通过植入交通、景观和设施,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串联奎星阁摩崖造像园、渡口所遗址、圣德寺塔等历史文化建筑。以文化内涵为核,重塑沱江历史码头、“简州八景”等历史文化场景,结合历史文化建筑形成凸显文化本源和地域特性的集中展示网络,提升两岸文化感知度、带动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多元的视觉感知体验(见图3)。

沱江两岸文化游线规划图

图3  沱江两岸文化游线规划图

(2)打造时代场景。通过绿道延伸和贯通,促进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衔接,同时串联周边公共空间、商业区、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连续的绿色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特色节点和游线打造,塑造古今融合、城水相嵌的城市风貌,从而激发空间活力,提升整体环境质量;通过公园街区和特色小镇建设,营造具有活力和标识的滨水界面,实现全域多维度景观展示,形成可观赏、易到达、多元化的生活场景。


3.3 融水兴城,增强发展动能

3.3.1 产业融合,建立反哺机制

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融合是开展EOD项目的关键。以水环境治理与修复为切入点,综合实施污染源减排、水体治理、饮用水保障、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能力建设五大类治理措施,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结合相关产业,带动片区开发。把沱江两岸生态环境治理与相关项目开发作为整体,综合考虑开发载体、政策要求、实施路径等,以土地溢价增值、土地出让收入和产业分成反哺生态治理支出,促进资源—资产—资本的生态价值转化,以反馈回报机制激活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 投融资机制创新,高效组织运营

创新滨水空间环境治理方法、投融资机制、组织管理方式,解决利益相关者冲突、开发与运营脱节等问题。建立提前谋划、综合测算、统筹规划的一体化平台,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项目开发。综合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开发性金融、环保贷等投融资模式,建立可实施、可持续的EOD 投融资机制,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资金筹措能力,推动项目落地和提速增效的同时,实现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共享。


四、结语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明晰未来的建设方向、采用科学的开发方式是实现滨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的关键。本研究在分析过去城市滨水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生态引领为导向的EOD 模式,并从生态建设、空间开发、产业融合、管理运营等不同层次制定了发展策略。沱江两岸的有效开发不仅可以推动简阳市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作者:王甜 周艾莲)



上一篇:关于EOD模式支持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十五五”期间城市化地区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定位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