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基于低碳经济探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5-10  点击:847
新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只要能够克服开发成本与技术的难点,其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需要紧抓新能源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创新技术,完善能源相关制度,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在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凭借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优势,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分布区域较为广泛,可进行无限开发,这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一致,是中国能源产业研究的重点方向。新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只要能够克服开发成本与技术的难点,其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需要紧抓新能源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创新技术,完善能源相关制度,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1 基于低碳经济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需要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以减轻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污染物质的排放,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研发可以有效缓解传统能源短缺的压力,但受研发技术、专业人才等影响,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仍需进行针对性优化与改进。


1.1 新能源产业存在技术瓶颈

现阶段,中国新能源相关企业多数规模较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开发和生产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重要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甚至整体设备需要引进。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新能源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专业科研院和高校内部,而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较浅,新能源相关学术科研成果和技术产业化转化率较低。首先,当前新能源市场战略性新能源产品掌握的核心技术不足,新能源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降低。现如今,光伏是中国新能源代表性产业,而电池是决定太阳能综合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中国太阳能产业使用的电池中的单晶硅多数依赖国外进口,产业生产成本提升,综合效益下降,发展前景不佳。其次,新能源生产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新能源产业发展动力欠缺,特别是核能发电、风能发电等产业。以风电产业为例,当前风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和设备整体设计依旧是风电产业难以突破的瓶颈。最后,当前中国新能源并网技术存在一定滞后性,限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风能发电的主要设备大多位于偏远山区,使用的电网负荷较小,难以满足大规模接电需求,因此新能源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并网技术、电网系统和并网管理制度的支持。


1.2 新能源产业人才存在缺口

领英机构发布的《2023 全球新能源行业人才趋势洞察》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产业面临着高质量对口人才缺失、产业人才内外流动性大、高校与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首先,当前新能源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抢人问题。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极大,但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壁垒问题,由于市场中技术型人才短缺,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度较低,新能源企业陆续参与人才争夺,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人才抢夺、恶性挖人现象,导致市场规律被破坏,新能源人才的录用成本不断攀升。其次,新能源产业缺乏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作为全球投资的热门产业,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设备创新和产业模式优化需要大量复合型跨界人才,但由于市场新能源人才储备本就不足,具备多背景、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加大了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难度。最后,高校新能源专业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较大。新能源类型多样,部分领域严重缺乏对口人才,企业需要对高校培养人才进行系统性培训后,这些人才才能正式参与生产实践,产业用人成本增加。


除上述要素外,新能源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却较为欠缺,延伸出了系列复杂性问题,如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的行为不规范、新能源产业相关管理职权混乱等问题,对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新能源产业前期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产业回报周期较长,融资风险较大,且存在诸多技术壁垒,导致资金在新能源各方向投入比例不均衡,大量流向新能源汽车和发电产业,阻碍了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


2 基于低碳经济激发新能源产业内在潜力的策略

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产业创造了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相关企业必须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加大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高校应优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向市场提供大量高素质、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相关主体应完善新能源相关法律制度,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确保新能源产业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健康发展,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1 加大产业技术研发力度

低碳经济背景下,为解决能源市场面对的挑战,顺应新时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相关产业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找到新的技术突破点,降低国内新能源产业对国外核心技术和设备的依赖性,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首先,企业需要明确技术创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市场也要将企业置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同时,相关部门可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工作。其次,企业要树立环保节能的技术创新观念,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综合考虑技术背后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环保节能的基本观念贯穿整个企业,使其与企业文化及产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促进新技术的可持续性,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企业可加强与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技术合作,合作推广新型新能源产品,提升新能源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科研成果向实体产品的高质量转化,刺激新能源市场创新发展,降低非技术要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激发新能源产业的潜能。


2.2 完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人才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挖掘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升级,需要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首先,针对当前新能源市场人才结构合理性欠缺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和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机制。如通过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新能源技术研发骨干团队;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能源基础设施生产团队;通过企业在职培训,培养企业技术型人才的战略眼光,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此外,为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高校要积极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加强教育和市场的衔接程度,合理设计和开发课程结构,降低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使其将资本转移到技术研发方面。其次,高校需要根据新能源领域前沿动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校内外新能源相关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新能源前沿科技作为专业发展导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科研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企业要完善内部薪酬福利制度,如绩效奖金、健康保险、基本工资等,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当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积极与当地科研机构或高校展开合作,为学生、科研工作者提供学徒或项目实践机会,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


2.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能够确保新能源产业生产、经营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众多新能源企业提供良性竞争平台,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曝露出的漏洞,制定详细、全面的新能源管理规范,确保各企业能够展开公平、透明的合作,最大限度保护各方权益。其次,合理缩减新能源相关的监督管理环节,为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便利。同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新能源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针对新能源产品制定严格的设计和推广规范,提升新能源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和节能性,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各地政府要引导区域新能源产业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并构建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在吸引更多投资的同时,更好地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方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以缓解新能源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等问题。(作者:何芳)



上一篇:常州市绿氢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
下一篇:低碳补贴效应下新能源产业技术投入现状及对策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