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创新研究路径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4-07  点击:998
上一节我们分析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苏州“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由于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表现出苏州文化的时代特点和价值观念。所以,苏州乃至我国迫切地需要非遗这样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传统魅力的文化资源来承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且推动其创新,从而使苏州的文化资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数量众多、地方文化象征性强等优势,蕴含着苏州最具地域性、特殊性的文化内涵。系统性地创新、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保护好传统文化传承,又可延续这一特殊的“活态”文化遗产,使其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对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截止到2023年6月,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8项,其中民间文学2项、民间音乐4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1项、民间美术7项、传统手工技艺11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9项。其中第一批18项、第二批7项、第三批5项、第四批3项、第五批5项。苏州市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8项。其中传统舞蹈6项、民间美术2项、传统手工技艺9项、民间文学5项、民间音乐7项、传统戏剧6项、曲艺1项、民间美术2项、民俗14项、传统美术11项、传统技艺37项、传统医药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其中第一批29项、第二批25项、第三批15项、第四批39项。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不论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还省级非物质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以及民间(传统)美术等占比较高,而曲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占比较低。

2.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独特

苏州市的非遗资源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苏绣、昆曲、园林艺术、剪纸艺术、民间音乐、传统节庆等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了数百年,承载着苏州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价值。

其一,苏州非物质文艺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根脉和历史传承价值,它们是过去苏州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活生生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审美的记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之中,它是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化影像,也是建构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泉[4]。例如,苏州的桃花木刻年画,其起源于宋代,直至明朝发展为我国民间艺术流派,桃花坞年画是在摄影技术发明前苏州市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其表现题材多样,大多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是向往,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风俗、生活场景以及社会景观,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

其二,苏州非物质文艺遗产具有精湛的工艺和独到的技艺。传统工艺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实践技艺,一般是指具有几百年发展的历史,有其自身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主要是借助手工来完成的一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它涵盖了传统饮食制作、传统建筑营造、染织、木作、编织扎制、雕塑、陶瓷、刻绘工艺和包括日用器具在内的工具器械制作等内容,可以说不仅覆盖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方方面面,也与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苏绣作为苏州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之一,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而著称。这些技艺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们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代代相传。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创新研究路径

二、苏州非遗文化与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1.建立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园区具有聚集性的特点,建立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适合将各项目各领域之间的人才、技术进行交流,实现多领域合作,从而促进产业化发展。

目前苏州依托非遗而建成的产业园有苏州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和苏州宋锦文化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是一个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园,文化园内有蚕桑文化厅、恒温恒湿育蚕房、蚕桑技艺体验区、茧艺文创空间、丝品生活空间以及丝绸驿站等一站式游玩体验、知识学习、商业空间等空间,让游客在游玩中知晓栽桑、养蚕、剥茧、缫丝、制被等传统手工艺,传承吴地千年特色的蚕桑文化。苏州宋锦文化园是国内首个以宋锦为主题的丝绸文化园,集科普教育、创意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全方位展示了世界非遗文化的发展、设备的变迁、工艺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历程。

韩国有一个著名的“韩国民俗村”,该民俗村将非遗的体验与演艺、科普、娱乐相结合,游览者可以在民俗村中看到非遗、摸到非遗、听到非遗、尝到非遗、感受到非遗,充分地享受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这种体验式非遗产业可以较大程度激发非遗在当代生活、生产中的活力,形成文化创意品牌,实现规模化经营。

因此,建立非遗文化综合产业园,其一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其二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综合产业园可以包含非遗展示区、非遗体验区、非遗大师工作室以及非遗纪念品商店等。苏州非遗形式多样,例如在体验区可以通过动手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定制属于自己的“非遗”产品;也可以发挥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的优势,将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州评弹、苏州昆曲等项目结合。游客在游玩苏州产业园区的的同时可以观赏正统的苏州戏曲表演,或可以开发非遗体验式旅游活动,允许游客亲身参与戏曲的表演,尝试戴上传统的戏曲面具,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演绎经典角色,感受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2.结合新思维与高科技,

推动非遗传统手工艺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苏州非遗传统手工艺是苏州地区地域文化具代表性的造物形式,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产业资源。

(1)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化可以在苏州市或是江苏省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以苏州地区的优势资源作为创意产品的灵感来源,如苏州的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宋锦织造技艺、苏州制扇技艺以及直水乡服饰等。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人、设计师等可以与非遗传承人或工匠合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开发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并可将这些产品在前文所述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非遗文化创意商店以及网络平台上进行售卖,例如,可以设计以园林元素为主题的家居用品、服装或装饰品,让消费者在使用这些产品的同时感受到苏州的传统文化。

(2)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非遗元素数字化,创造出虚拟体验和数字媒体内容,是另一种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其一,可以将非遗相关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建立数字化文化档案和数据库,以便保留和管理非遗资源。其二,利用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用文字描述、图片学习等方法,给设计师提供大量灵感来源,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发挥创造力与灵活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现代化与创新性。其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受众或体验者在现实中体验设计师以非遗为灵感的设计的虚拟的艺术作品,以便在设计生产前进行模拟和测试,为设计提供可靠的支持。

(3)强化教育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在传承中常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因此,在非遗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其一,应该重视传统手工艺技能、非遗文化研究、文化创意管理等相关课程与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专门人才。其二,高校等研究机构可以设立非遗学院或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非遗的研究和培训,并且这些机构可以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提供专业的培训项目,培养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提升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板凳深度”。其三,相关学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展开对非遗传承人相关技术的收集与保护,学界群体通过对民间文化的系统调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特性,形成以“非遗”为导线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系统认识[5],有助于为苏州市“非遗”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论证与实践的过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就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当前非遗视域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可行性方案,也为其他地级市提供可能的借鉴。(作者:王虹)



上一篇: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问题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能源产业转型路径探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