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以光伏、风电、电动汽车和储能氢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和能源转型的核心战略内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竞争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常州市提前布局,抢占风口,经过几年的发展与积累,常州市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新能源产业闭环,正在努力打造“新能源之都”。在此背景下,论文根据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2022 年,常州的新能源产值超 5 000 亿元,在《2022 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排名第五,是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从新能源产业的分支入手,喊出打造“锂电之都”“动力电池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不少,但能像常州这样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产业生态闭环的城市却不多。
1.1 发电环节
如果说世界光伏看中国,那么,中国光伏就看常州。2022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 1 065 亿元,同比增长 29.2%,光伏组件产量达到 26.07 GW,产能达到 41.3 GW,产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常州光伏产业链构建完整,配套能力强。除了上游多晶硅材料,中下游企业覆盖了光伏生产中的系统开发、产品研发、设备制造、耗材零件配套等各个方面,生产包括从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电池片封装、逆变器、变压器到全套光伏配套耗材等全系列产品,涵盖了光伏产业几乎所有生产制造环节,培育和发展出以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为龙头的一大批光伏企业。
同时,常州还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氢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链发电环节的强链补充。位于武进高新区的风力发电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的自主研发,也是新能源产业布局中的一大亮点。2021 年 6 月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下线的国内首台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所使用的氢燃料电池为国内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寿命近 20000 h,为国内最大功率氢电池。常州计划用 3 年时间来建设一个具备完备产业链、多种应用场景和强大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氢能发展示范区域。
1.2 储能环节
在储能环节,常州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发展区之一,被行业称为“全球动力电池中心”。常州市拥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 80 余家,覆盖了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30 个主要环节(动力电池生产主要有 32 个环节),涵盖了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模组、BMS、电池系统、功能辅件、制造装备、检测认证等关键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的蜂巢能源、SK(北电爱思特)、宁德时代和中创新航这 4 家都在常州布局,其中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总部就在常州。
1.3 输送环节
电力输送是能源的“动脉”,变电输送是能源的“心脏”。常州作为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本市企业生产出的变压器产品结构覆盖各式型号,市占率达到 12%,2022年输变电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 890 亿元。例如,江苏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扎根常州的 16 年里,取得过多个全国第一、世界之最:率先完成了第一条国产 330 kV、第一条国产 500 kV、世界单根最长 500 kV 和全球最大落差的超高压电缆输电线路。
1.4 应用环节
在应用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最主要的新能源应用产业。它涉及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从上游的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到中游的整车和下游的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构建完善直接关系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因此,它是各地区发展新能源必争的产业赛道。
以理想、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落户常州,企业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气仪表系、灯具、汽车车身、汽车饰件等十几个领域。3000多家相关制造企业汇聚于此,形成 3 000 亿元产值规模。
充电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根据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政府监测平台显示,常州充电桩利用率超过 17%,位列全省第一。

二、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
2.1 新能源部分领域和生产技术存在明显短板
常州新能源产业中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产业内部分领域和生产技术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许多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都需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也较大。另外,部分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技术还比较薄弱。光伏发电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领先全球,但是光伏生产中用到的发射极钝化技术、背面接触(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HIT)和叠瓦技术等都依赖于国外,缺乏原创技术积累;在风电方面,经过几年的积累与发展,国内风电企业的技术终于不再时常遭受国外风电巨头“专利大棒”的威胁,但是我国风电在基础、传动、塔架这 3 方面的技术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在氢能产业方面,我国有部分技术(如光催化和生物质制氢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储氢环节,车载储氢罐、液氢储运技术和加氢站需要的氢气压缩机和加氢机生产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2 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的国际影响力仍需提升
技术标准是技术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对提升新能源产业安全水平、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部分新能源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时间都比较早,随着近年技术的快速变革和产业的加速发展,原本的技术标准已经跟不上实际发展需求,有明显的滞后性。同时,我国新能源技术体系和产品标准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主要标准还是跟随国外,在国际上起不到引领作用,仍存在国际认可度低、行业影响力弱等问题。同时我国新能源方面的检测认证机构存在检测技术落后、检测能力不强等情况,致使我国的检测数据的国际公信力低,难以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增加了我国新能源产品出口的成本,影响全球市场的拓展。
2.3 新增项目转化率低,重复率高
常州在大力建设“新能源之都”的过程中,在项目招引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项目借助政策红利,扎堆上马的情况。由于部分项目存在投机性和短期性思维,前期论证不到位,到了建设后期,就无法持续推进,最终出现投产缓慢,甚至“烂尾”收场。这种短期投机项目导致整个新能源产业投资转化率低下,投入的资源和项目实施无法按预期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有效支撑作用。同时,由于近两年经济下行,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需求萎缩,现有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原本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方向扎堆投建的项目陷入困境。另外,常州新能源投资项目并不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金坛、溧阳、武进、新北等地区都有不同项目的引进和布局,同一地区又有多个类似项目同时推进,这就容易导致区域间的项目招引竞争和配套资源的重复投入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建设经费、政府补贴、电力资源等浪费。
2.4 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激烈,竞争压力大
面对常州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崛起,苏州在 2023 年 3月的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大会上发布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和智慧能源的“5+1”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体系。苏州还瞄准了新能源的新赛道,如重点发展氢能。目前已汇聚了苏州竞立、国富氢能、中集圣达因、重塑能源等一批氢能龙头企业。
无锡也在暗中较劲,凭借此前在光伏领域几十年的技术、产业链和人才积累,加上领先的半导体行业助力,无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风机产业、零碳科技园区建设,都风生水起。在新能源和双碳的新名片下,无锡又吸引了红杉、高瓴、春华等一线投资机构的押注,成为风险投资基金组团追捧对象。(作者:黄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