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城乡融合发展亦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战略方针,在经济、生态、治理、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的融合发展。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城乡统筹和资源要素流动规划
城乡融合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城乡统筹规划指明方向,资源要素流动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河源市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产业计划等方面主导和引导作用。市县两级政府作为中层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省级政府的政策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县的城乡统筹规划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有序的市场环境。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地方政府,是上级政府与乡村的连接纽带,应积极挖掘地方农业产业及农旅资源特色,建设特色小镇,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其次要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站在全局视角依据区域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文化传承等要素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居民用地,并根据地区生态和资源承载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将基础条件好的地区重点打造成增长极,局部带动整体发展,实现城乡空间上的融合。最后做好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规划。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创新资本下乡制度,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方式鼓励资本下乡开展项目建设;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参股发展;开展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养殖保险等新险种的试点;支持优质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参与到证券债券市场融资。做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规划,充分利用河源市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引进适合河源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规划设计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工程,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优势。不断探索城乡人才制度创新,重视乡村人才培养,通过技术技能培训下乡的方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对民工、商人、大学生和退伍军人回乡创业给予提供创业基金低息贷款、企业税费减免、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等创业就业政策的扶持政策,应吸引优质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实现城乡人才要素融合。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要实现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提高消费水平,留住人才都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实施以质促农发展战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农产品的优质、绿色化,打造品牌农业产品。河源市目前拥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灯塔盆地,未来可以以点带面,继续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实施农产品提档升级。要注重农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培养,做好全市各级农产品品牌和公共品牌建设工作,实现村村有特色农产品品牌,县县特色农产品产业,让一批农产品成为河源市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代言人”,最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旅,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客家古邑,河源市是中国革命策源地和岭南温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文明源远流长。各乡镇应不断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促进农业产业、乡村乡俗与文旅等产业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共建,力求打造产业主题鲜明的生态、美丽、特色乡村风貌带,充分提升并展示乡村文化内涵,切实描绘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感受农村气息、享受村居生活。三要创新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运营模式。探索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便捷化认证模式,探索农产品与城市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新销模式,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维护和扩大绿色农产品销售口碑。应充分利用各类节庆展会,展示河源市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各类节庆展会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实现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城市和乡村的有机联动。
三、完善农村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加强农村服务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一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一是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做好农村公路、电网、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建设,力争实现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全覆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及村容村貌三大革命,开展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助推农村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做好乡村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软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和医生的职称、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下乡,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通过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乡村教师进入城市优质学校进修学习、网校、名师课堂等方式实习教育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共享;提升乡村卫生医疗水平,打造医共体,健全完善医保支付结算、分级诊疗转诊、医保利益调控等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制度,实现内城乡社会均衡;探索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特殊群团帮扶等方面的城乡社会管理均衡,健全城乡法治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规划、布局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作者: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