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透视扬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以及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遇问题。基于调查分析,扬州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数字化程度偏低、低碳经济水平低。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1.1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自从2017年全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方案制定,现已批准建立18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图1),认定8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图2)、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投入90多亿元的财政补助。

图1 2017—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批建数量

图2 2018—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数量
在省级产业园建设方面,依托国家级产业园,以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围绕特色鲜明、成长性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省级产业园,壮大园区建设体系。到2021年末,共有省级工业园区1500余个,其中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超过50个。
在市级产业园的创建上,各地围绕各自的优势产业,规划建设市县级产业园,打造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基地,为全国产业园建设体系提供基础支撑。截至2021年末,已建成市级产业园区3000余个,其中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等8个省市超过80个;创建县级产业园区4000余个,其中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等6个省市超过100个。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有11个省份在进行市级产业园区的创建活动。
1.2扬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江苏省于2017年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截至2022年,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总数居全国前列。而扬州早在2005年开始建设市级示范园,目前扬州下辖的三区三市(县)已经全覆盖,有市级园区21家。同时各个县区也分别建设了一批县级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了四级同创的格局,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经调查总结,扬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科技创新,筑牢农业根基。围绕农业信息化,江苏省宝应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有智慧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园区智慧农业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利用物联网、5G技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实现了测土配方、农机管理、农产品统计及预测以及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功能,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2)升级种业,擦亮农业“芯片”。扬州市高邮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能够代表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目标。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经研究育成高产、中抗赤霉病等性状具重大突破的“苏麦188”,给水稻种植业带来巨大的创新突破,也给丰庆种业公司实现了种植业升级。
(3)产业融合,点燃农业新引擎。扬州市百汇园集团现在拥有近1000hm2的标准化黑莓生态产业园,已经种植了约546hm2的黑莓。通过多次转型和提升,扬州市百汇园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生态农业、健康教育、创新科技三方面多元融合的民营企业,实现了全产业链高度融合,有效分担投资风险。
(4)延伸产业链,拓宽农业新领域。扬州市广陵区沿江现代农业科技园通过进一步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生产加工过程,通过产业孵化等途径,延伸农业全产业链,转化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品牌,成为华东地区第一家食品产业园。
2.2扬州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从产业结构上进行的,也是对产业效率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农业工业的转型与工业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要从产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还要从内部结构上提高产业的质量。
扬州市的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排名前列,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已培育出高邮鸭、罗氏沼虾、扬州鹅、仪征市茶叶、宝应有机食品产业园、广陵食品产业园等10项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扬州市的休闲农业以现代农业园等形式,提供食宿、游乐、采摘、购物等服务。其中生态旅游类型以自然景观、特色产业、文化体验为主。扬州市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了三产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区域特色显著的发展高效的农业产业模式。
二、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受阻
由中国年鉴网的相关数据可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72.5%。根据202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扬州市第一产业比重4.7%,高于全省0.6百分点,低于全国2.6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47.9%,高于全省3.4百分点,高于全国8.5百分点,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应最高值;而第三产业比重47.4%,低于全省4百分点,低于全国5.9百分点,且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相应比重。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阻碍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扬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着手点,助推当地县域产业融合,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是扬州市县域经济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
2.2数字化程度偏低,信息流通缓慢
由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评价结果可知,扬州市近两年均落选江苏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全国百强县(见表2),可见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在农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扬州市县域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县域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基站布局有待扩展。同时,扬州市县域的农业产业数据资源分散,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力度不足,导致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力度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智能设备相对较少,数字农业经济在农业产业中的占比偏低。
2.3低碳经济水平低,技术制约明显
2.3.1生态农业发展层次不高。根据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江苏省共有22地中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见表3),而扬州市只有仪征市和东台市上榜。相对苏州市、南通市等城市来说,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扬州市县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大多止步于个体生产环节,没有延展到产业的层次。同时,在倡导扬州市县域农业产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推动了扬州市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但是很少做到多次循环利用农业生产资源与能源,农业生态循环理念并未得到全面落实,生态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2.3.2生态农业技术含量有限。首先,随着扬州市县域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现象愈加严重,当地的农业产业从业者多为留守的老人,会使用农业新技术的人数较少,因此推广和应用生态农业核心关键技术的难度较大。其次,扬州市县域的农技协牵头领办主体十分匮乏,并且扬州市县域的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不畅,没有很好地认识和发挥科技人才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最后,从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农业教育分类较细,且乡村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而生态循环农业包括了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知识,所以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全满足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作者:张馨雨,薛庆根,袁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