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木本蔬菜产业不仅是传统蔬菜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还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叶用枸杞是枸杞中以食用嫩芽叶为主的药食同源型特色木本蔬菜,营养价值高,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价值。分析了叶用枸杞的应用历史、传统利用、基础研究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叶用枸杞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叶用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叶用枸杞开发利用现状
1.1 品种选育
理论而言,几乎所有的枸杞叶芽都可食用,但基于生长量、品种抗性、营养品质、适应性等特征,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选育了一些叶用枸杞品种(见表1)。

表1 主要叶用枸杞新品种及其基本特性
1.2 叶用枸杞研究与利用现状
1.2.1传统利用。叶用枸杞在我国有较长的应用传统,《诗经》中记载有菜用和茶用2种。《本草经集注》云:其叶可做羹,味小苦。明有文献记载:春生嫩苗,作茹爽口。经过多年的人工驯化和选种栽培,选育的叶用枸杞品种嫩枝叶粗壮肥厚,口感鲜美,适用炒食、凉拌、做汤等烹调方法,更是西南地区涮锅的上佳叶菜品种。侯田莹将枸杞嫩芽叶作为野生驯化特色蔬菜,研究了贮藏和包装条件对枸杞嫩芽叶品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0℃低温贮藏条件结合挽口包装能明显减少枸杞嫩芽叶的失重率、减少纤维素合成降低腐烂;有利于将枸杞菜维持在相对较低的呼吸强度,抑制代谢;低氧气调能使枸杞嫩芽叶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延缓维生素C的减少,抑制叶绿素降解和纤维素合成。
1.2.2 现代研究与开发。枸杞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枸杞多糖、多酚类物质、生物碱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枸杞子的化学成分相似,具备抗氧化、降糖、抗菌等多种活性,其中的黄酮类和酚酸类还有降血糖调血脂的功效槲皮素、山柰酚及其糖苷在内的7种化合物是较早从枸杞叶中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刘兰英等发现芦丁占枸杞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92%,含量最高,其他主要成分有山茶酚、异鼠李素、槲皮素。枸杞叶中甜菜碱的含量远高于研究中供测的枸杞子及小麦麸,达14mg/g,预计可作为甜菜碱生物提取的原料。王娅丽等研究了“宁杞9号”品种嫩芽叶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含量,发现5叶1芽和2叶1芽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6.11mg/g和73.31mg/g,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占45%以上;具有保健作用的枸杞多糖、甜菜碱的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维生素含量丰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能量均较低,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较高。
全娜等以枸杞叶、果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二者的抗氧化和抗DNA损伤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枸杞叶的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高于枸杞果及其他的提取方法;枸杞叶的甲醇提取物的DNA保护作用也明显优于枸杞果。李凤英等测定了冀东地区21种野菜水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行,测定结果显示枸杞叶水提取液的DPPH清除率为48.1%。此外,随着现代加工工艺、功能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超微粉、保健乳粉、袋泡茶、天然功能饮品、药品等产品的陆续研发,前景好、市场大。当前产品相对较少,干果独大,宣传不到位,市场尚未打开。
二、叶用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良种选育和良法推广滞后
虽然叶用枸杞有较长时间的应用传统,宁夏农林科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收集了丰富的枸杞种质资源,在叶用枸杞新品种选育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良种推广应用较少,特定功能成分含量如枸杞多糖含量高或特有成分含量多,优良无性系或优良家系选育工作尚在起步阶段,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严重滞后。
2.2 行业标准制定及应用缺乏
当前叶用枸杞主要作为时令叶菜食用,采摘时相对简单随意。然而在叶用枸杞产业发展中,前端育苗技术、矮化密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嫩芽采摘及分级包装技术、加工体系及成品质量评价等规范环节,仍属空白,限制了叶用枸杞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3 新产品的系统研发尚待起步
叶用枸杞具有开发保健功能产品、药品的特质,因缺乏系统地研发,推出上市的产品极少。药用价值的基础性深入研究是新产品研发的基础,叶用枸杞中枸杞多糖、黄酮、氨基酸等含量较高,开展上述成分的表征、性状、人体利用方式等的研究并据此研发功能、保健品。叶用枸杞中甜菜碱的含量较高,其形成机理、提取途径的深入研究可为叶用枸杞的多元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三、叶用枸杞产业化发展策略
3.1 提高认识,重视叶用枸杞产业发展
提倡政府高度重视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叶用枸杞产业发展相关的龙头企业,以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原则,将叶用枸杞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与国家各项乡村振兴、惠农政策相结合,促进农户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
3.2 加强合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以有开发利用发展传统的地区为主要发展区域,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各产业发展区域加强技术与市场的深度协作,形成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原料供应、开发生产、多途径销售等各环节。
3.3 科技支撑,优化配套协调发展
3.3.1加强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开展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及多用途品种的筛选与评价,围绕指标,结合选择目的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以传统育种为主,加快叶用枸杞优新品种选育和改良。利用现代分子育种、倍性育种等手段在育种工作中的优势,结合传统常规育种,以期达到不同用途叶用枸杞种质创制及定向培育目标。
3.3.2提升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叶用枸杞良种的标准化繁育体系、苗木质量分级及高效管护技术的集成研究,围绕扦插时间、扦插密度、出苗标准、矮化密植、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抚育管理问题开展良种标准化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技术水平,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此外,培育和扶持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进行技术推广。
3.3.3提高精深加工技艺水平。探索叶用枸杞精深加工技术,提升系列终端产品加工的技艺水平,同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深入加强叶用枸杞现代药理、药用保健及关键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和探索,优化并完善功能性物质提取、纯化、保存和加工工艺。为实现产业的多维度拓展、研发和创新叶用枸杞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系列工艺生产路线,使叶用枸杞精深加工延伸到医药、保健、乡村旅游等领域。
3.3.4强化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切实建立促进叶用枸杞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首席专家揭榜挂帅、专业人员责任担当,有学科领域交叉的科技支撑服务团队,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团队的创新动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能力,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3.4 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
制定和完善叶用枸杞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出台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社、林农等的积极性。在创新开发利用相关的基础研究上给予长期的项目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形成辐射影响,不断提高社会关注度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从保健养身、绿色生态等多维度加大市场宣传,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品牌效应,扩大销售市场。(作者:祝元春,钱涛,周小波,程龙,靳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