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工业四基”水平提升为重点,以产业链群发 展为关 键,以先进制造 业 集群建 设为抓手,以提升支撑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目标,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重点突破制度链、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创新链、要素链中的难点与制约。
一、强化制度链构建,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专项规划,提升统筹发展水平。制定河南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专项规划,组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细化专项规划目标要求,转变大而全的工作思路,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产业联盟会长制、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制“三制”结合模式,着重在具体点、线上谋划发力,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四面突击。
二是明确政府权责,创新体制机制。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进一步深化权责清单制度改革,畅通企业监督、反馈渠道,建立面向企业的一流政务环境。转变并创新对企业支持的思路方法,将以往选择性、扶持性、倾斜性的支持方 式转为功能性、公 平性、普惠性的支持方式,为不同规模及不同性质的企业营造平等市场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二、提升产业链水平,以“工业四基”为重点,大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
一是在工业制造领域着力支持向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中间产品延伸。大力发展电子器件、模具、精密锻铸等基础零部件和尼龙新材料、新型铝合金、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钨钼钛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分阶段退出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加快推动先进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的工程化、系统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
二是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加快推动 5G 技术与产业融合,运用 5G 技术深度赋能产业转型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夯实工业领域“万物互联”基础设施 ;加快工业核心软件研发与引进,积极加入 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与实体经济在行业间的跨界融合。
三是重点培育优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水平。聚焦河南优势产业,集中力量重点打造 1-2 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优势转变。
三、打造空间链格局,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抓手,拓展产业链现代化空间载体
一是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拓展产业链现代化空间载体。高质量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 设,立足主体 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等,聚焦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区域性先 进制造业集群。加快组织编写河南“十四五”时期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规划,明晰产业链现代化的时间线和路径图,统筹全省产业布局,形成区域互补、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完善省市县协作培育机制,探索跨区域、跨层级企业联合培育模式,用足用好政策资源,形成企业培育合力。
二是充分发挥开发区空间载体作用。进一步加强省级层面规划引领,针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三类开发区分类编制规划纲要,统筹谋划各级各类开发区主导产业布局。积极提升开发区产业能级,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持续创新运营机制,推行“管委会 + 公司”管理模式,以制度改革提升开发区空间载体活力。
四、推动创新链构建,以前瞻性基础研究为方向,多主体、高强度、全方位推动创新研发进程
一是以创新主体有效培育为导向,积极构建创新链。多元化培育创新主体,全方位推动创新研发进程。以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以高校等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社会性研究院所为补充,多层次培育创新主体。其中应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依靠龙头带动,协同攻关,实现从创新能力提升到成果有效转化再到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的完整创新链条,进而有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强化规上企业创新地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激励体系。推进规上企业创新全覆盖,支持规上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 究院、创新联 盟、创新联 合体,带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中薄弱环节,集中力量攻关。探索建立规上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主导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激励体系,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以前瞻性基础研究为方向,进一步提升创新投入强度。在研发方向上,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同时重视前瞻性基础研究,优化科研布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在研发经费上,争取使研发经费支出规 模、研发投入 强度、科 技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三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在研发方式上,应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协同互促,有 效 集聚国际国内资源要素,为合作创新提供基础与条件。
五、打通要素链阻碍,统筹做好人才、土地保障,强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的要素支撑
一 是 创新高水平人 才引育模式。一方面以柔性引进与过程管理为重点,创新高水平人才引育模式。积极推动国内外知名学府及研究院所分支机构落地河南 ;根据科 研 特点建立完善各阶段(前期、中期、后期)人才引进计划 ;精准引智,紧盯优势产业紧缺人才,开展针对头部企业、研发团队、领军人物等多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措施。另一方面探索“双元”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河南省高校数量与生源优势,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形成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机制,推广“订单式”“实习式”人才培养与输出模式。
二是探索实施土地弹性租让模式。在土地出让方面,借鉴上海经验,试行“弹性年期出让”模式,根据产业政策和项目类别采取先租后让(项目落地 3-5 年内仅缴纳租金,项目正式投产后再完成出让交易),缓解土地供给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也可试行“差异化年期出让”模式,对出让土地时间进行弹性调整,进行分期出让或者 20 年以内中短期出让,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出清或重新入驻,以解决土地供给不均衡和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作者: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