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片区产业规划是新形势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一方面,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由于自然条件、文化民俗、产业资源等具有相似性,单个村庄的产业发展缺少对区域整体性的考虑,只从村庄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往往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单个村庄资源较为有限,如果没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统筹考虑,往往会造成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管理不成体系等问题。乡村片区产业规划强调整合片区内高度关联的产业资源,通过村庄之间的产业资源联动与功能协作,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完善产业链体系,建立区域产业管理平台,强化片区乡村产业品牌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一、乡村产业规划研究概述
1、乡村产业的内容
乡村产业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按照国际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对乡村产业进行的细分(见表 1),本文将乡村产业分为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两大部分。其中,乡村农业产业主要包括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乡村非农产业主要包括加工业、制造业、旅游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
2、乡村产业规划研究概述
乡村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分析,《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中指出,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并对乡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地方层面分析,江苏省、天津市等省市在新出台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技术规范和导则中增加了产业规划的内容,对乡村产业规划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从各地进行的乡村规划实践来看,基于片区视角进行的乡村片区产业规划实施效果优势十分明显。例如,四川成都市的“五朵金花”依托原有的花卉产业资源,打造以花卉产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浙江安吉县推出“多村联创”模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全国,这种以多村联动的乡村规划实践案例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在“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的引导下,以区域统筹实现乡村资源共享、产业集聚、共建互补的发展路径将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趋势。

表 1 三次产业分类表
二、问题与困境
2.1 乡村产业规模较小
当前,我国大多数乡村产业经营规模较小,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乡村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来源的农业未能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由于早期农村大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造成农业生产性用地细碎化、分散化,严重制约了土地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个村庄产业建设大多“就村论村”,不能统筹规划乡村产业资源。由于单个村庄的产业资源有限,使得村庄的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2.2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
过去以环境整治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以单个村庄为整治对象,而忽视了整体产业结构。一方面,单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总体层面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等全域性的统筹和引导,区域乡村产业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只注重解决乡村基础需求问题,往往导致乡村发展定位相似,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思考与路径探索
3.1 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
美丽乡村片区产业规划强调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高效集约利用,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分散化经营模式转向规模化经营模式,实现乡村农业用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促进对村庄闲置、低效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土地资源的整合与集约利用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对于其他经营主体的吸引力。通过整合多个村庄的零碎产业与资源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产业集群,从而提升整体的产业发展合力。
3.2 完善产业链条、多产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片区产业建设要求在“一村一品”特色村培育的基础上,以区域统筹为原则,丰富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实现“多村多品”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整合片区乡村内具有内在联系和高度集中的产业资源,将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产业资源集结成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链。
3.2.1 横向:业态的拓展
多个村庄发展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的不同细分市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科教农业等二、三产业,实现片区乡村的多产融合发展。
3.2.2 纵向:产业链的延伸
不同村庄发展同一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或者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不同产业。乡村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拉动乡村劳动力的就业,还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作者:郑广慧 田华 韩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