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目前两地经济发展协同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两种方法,通过对成都和重庆两地的三次产业和工业细分行业进行分析,证明了成渝地区产业结相似度较高,存在同质化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区域治理的视角主要针对成渝地区工业部门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的市场化选择三个方面,给出了改善对策和建议,希望破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流动壁垒,为成渝地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提供有价
值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同质化的表现与问题
根据表 1 可以看出成渝地区近 10 年来的三次产业结构系数多次达到 0.99,逼近 1,平均值在 0.98 以上,其中最小结构系数达到 0.9655,说明成渝两地之间三次产业结构十分相似。
表 1 2010 年至 2019 年成渝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根据表 2 数据分析,成都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部门有 15 个,以家具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 9 个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家具制造业区位商高达 3.95,具有绝对优势。
重庆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部门有 11 个,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 6 个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为3.22,这说明与成都市相比重庆市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行业具有绝对优势。
综上,成都市与重庆市有 6 个相同的主导产业,有 5 个自给性产业区位商十分接近。无论从三次产业还是从工业行业细分看,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同质化问题。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禀赋因素: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引起的产业结构同质化
成都市和重庆市蕴藏丰富的煤、天然气、多种矿产资源;同时,成渝地区作为我国的传统老工业区,拥有稳定的产业基础和工业体系,两地又在人文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结构等因素上相似度很高,因此建立在相似资源禀赋上的产业结构就难免会有相同。
(二)市场因素:区域要素流动趋同引发产业结构同质化
目前成都市和重庆市作为多个国家级战略的主要建设城市,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引发要素市场割裂,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成都市和重庆市区位条件相似,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也具有一致性,为了增强自身对市场流动资源的吸引力,两地区在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存在相互参照的可能性,从而容易引发产业结构同质化。
(三)制度因素:非市场化因素引发产业结构同质化
政府主导行为是非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在地方自发型区域空间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是基于自利诉求的理性人[5],为了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不利于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政府的政策引导也是影响成渝两地产业结构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下,各行动方面上基本遵循区域利益最大化原则,区域利益协调放置于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竞争仍大于竞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间存在冲突。
破解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防止“中部塌陷”。成渝地区应联合起来实施产业分区规划引导,防止中部塌陷。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政府统筹成渝之间的地级市产业规划与建设,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搭建起“成都东进重庆西扩”的中间桥梁。同时,连通城市的区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会带来经济活动在城市间的再分布[8]。成渝地区间、部门间推动交通项目协同管理,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为促进成渝地区产业合理布局、结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构建成渝专项产业规划协调机制。破除地域、部门产业分割,引导企业开放合作,构造产业良好市场结构[9]。首先,成渝共同构建重大项目统筹协商机制,对产业调整与发展进行严格管控,避免资源浪费;其次,改善招投资环境,统一政策,统一招商,对外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同一区域由于地缘接近而呈现同质性,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区域内部各方关系协调,则整体合力不容小觑。
(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1.成都市应着力打造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区位商数据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成都应着力打造家具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由表 2 数据显示,成都家具制造业具有规模效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成都家具产业是支撑成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能级[11]。有关部门应该立足区位优势,加强对家具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引领,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家居产业,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重庆区位商相比,成都的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成都目前应该加强两大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化规划布局,补齐产业链短板,扩大发展规模增强经济效益,瞄准重点产业、推动创新升级、强化智能制造。
2.重庆市应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是能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13]。重庆市的长处是传统产业规模大、实力强,但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当前应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造传统制造业,扩大区位产业基础优势;同时提升商业金融、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形成重庆特色产业模式。
3.共同做大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在电子信息方面,重庆重点发展液晶显示、软件等产业,成都则主要以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为主。两地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上面各有侧重,为区域内的互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汽车产业方面,成渝已构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企业可通过平台直接对接联系,迅速实现供需配套。在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两地政府更应该深化合作,共同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携手将共同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三)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选择
1.强化成渝地区信息经济基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成渝相关产业部门应充分发挥国家数字创新发展实验区先行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统一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推动地区形成生态群落式的互补与融合;整合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共同搭建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有利于区域之间技术、人才等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的共享和双向流动,实现信息产业的高水平、大规模发展。
2.充分发挥两地政府在产业选择中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功能,加强成渝府际间合作。第一,两地政府应该树立全局意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构建智慧共享、合作共赢模式;在体制机制方面,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企业营造开放平等的投资环境;第二,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化,助推产业一体化发展;第三,在产业引进与选择中要避免与现有产业基础相同,产业一体化发展不等于一致化,相反应该错位发展,形成“你有的我不做,你缺的我布局”的协同共赢理念。
结论
由于成渝地区具有多个相似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消除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带来的问题和障碍,就必须破除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因此,需要成渝两地政府大力推进区域干线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网络建设,同时做好区域产业战略规划,具体项目合作与政策措施共建等软件网络建设,共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奠定基础。(作者:张剑玉 周 雪 刁彦心 岳卓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