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发展动力分析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8-22  点击:1696
中机院通过分析健康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需匹配的动力, 结合现阶段中国健康产业特点及发展动力方面的问题, 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良性、有序发展从动力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 以分析健康产业动力系统主体及其动力作用机制的为基础, 从需求拉动、供给驱动和政策引导三个角度剖析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新特征。中机院通过分析健康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需匹配的动力, 结合现阶段中国健康产业特点及发展动力方面的问题, 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良性、有序发展从动力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健康不仅是个人与家庭追求的目标, 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更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继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之后,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化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健康产业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 涉及经济系统中提供涉及居民身心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门, 包括医疗服务及器械、保健用品及器具、营养食品、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及咨询等多个生产和服务领域, 为国家及区域健康战略的落实提供经济支撑。研究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动力, 对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
对健康产业的研究日益增多, 在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方面, 研究集中于影响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张俊祥等[1]认为健康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胡琳琳等[2]学者强调需求增长和科技发展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常靖宇[3]指出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对健康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从动力系统主体及机制出发, 结合健康产业新特征及发展阶段剖析“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发展的动力。
 
1 健康产业发展动力系统主体分析
1.1 健康需求方
健康需求既是基本需求, 又是终极需求[4]。健康需求方即对健康产品和服务既有购买能力又有购买意愿的人群, 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不仅涵盖传统医疗服务针对的疾病人群, 还包括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传统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针对疾病治疗, 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具有普惠性、底线性、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健康产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链的前移和后延, 不再以生病为前提, 转而强调少生病、晚生病, 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中心, 增加消费者福利的同时, 市场需求弹性增强, 需求的层次大大丰富, 市场机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1.2 健康供给方
健康供给方即各类健康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者。按照三次产业划分, 大健康产业的供给方包括以保健食品和中药材种植养殖为主体的健康农业供给者、以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生产制造为主体的健康相关产品制造供给者和以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供给者[5]。按供给方式不同, 健康产业的供给方既包括基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以健康制造企业为主的营利性组织、以医疗为主的非营利性组织, 也包括互助、慈善性的社会组织和具较强公益性的政府直接参与的公共性组织。随着健康产业范围拓展和发展加快, 供给主体逐渐从“公共”走向“市场”。

1.3 监管干预方
健康产业监管干预方为各级政府及其下属的相关行政部门。正因为健康产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 各国通常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健康产业, 协调产业性和公益性的关系。健康产业是结合多需求的多产业集合, 产业所展现出的正外部性特征意味着产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要依靠政府发挥监督和干预的作用。首先, 健康产业关乎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尤其需要政府大力监管。同时, 健康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 国家及地区的政策作用对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2 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健康需求方、健康供给方和监管干预方从各自角度出发, 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同维度的动力, 分别是需求拉动力、供给驱动力和政策引导力 (图1) 。
图1 健康产业主体及发展动力机制 
 
2.1 需求拉动力
需求是产业产生的目的和根本动力, 是健康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拉动健康产业发展。经济、人口、社会因素都会对需求拉动力的大小产生影响。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激发各类需求增长, 尤其是具有较高弹性的高层次健康需求增长更为明显。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越强, 与老年人关联性强的慢性病及改善生活质量药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 对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此外, 城镇化进程也带动了对健康需求的产生, 城镇人口增加直接影响了健康产业的需求总量和结构, 促进健康产业消费总体上升, 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长期动力之一。

2.2 供给驱动力
供给从内部向产业发展提供驱动, 是属于自组织产业系统的健康产业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依据内生经济理论, 技术进步和创新以及劳动力素质提升是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内在动力。技术进步和创新产生转移效应, 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示范效应以及市场交易在健康子产业间横向转移, 推动健康产业整体发展。创新通过对现有健康产业各类要素资源的整合利用, 实现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的延伸。健康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和知识密集性, 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是技术和知识的拥有者也是使用和生产者。健康人才素质提升是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2.3 政策引导力
政策是健康产业发展重要的环境动力,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出台产业政策、财政税收以及货币等各方面政策同时影响健康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产业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影响:对需求方而言, 鼓励或抑制意味的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刺激或减少居民对健康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直接影响到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对供给方而言, 政策上针对健康产业的相关的措施也会直接影响对健康产业的投入, 支持性的政策改善产业环境、带来资源投入和创新动力, 而约束性的政策抑制产业规模的扩大;政府的监督和监管也会通过约束供需双方, 尤其是供给方的行为, 引导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过程。

3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发展动力新特征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 三类动力机制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3.1 需求拉动新特征
消费能力提高、健康意识增强, 有效健康需求增加。中国居民收入稳步上升, 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1倍,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39倍, 医疗保健从912.1元增加至1 451.2元。随着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5年间医疗保健消费不仅规模扩大1.59倍, 而且医疗保健在总消费中的占比亦从6.9%扩大至7.9%。随着经济继续中高速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继续增强, 促进健康产业的兴起。
 
消费全面升级, 健康需求多元发展, 催生新兴健康产业模式。居民对健康要求的品质有所提升。随着整体消费加速迭代升级和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 人们更加讲究品质, 对自身健康的投资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维持和促进健康方面购买和使用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另外, 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愈发多元发展。健康需求的综合性增加, 互联网向健康产业延伸, 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个体健康状态和需求千差万别, 在生命全周期关注的全局性健康理念下, 催生出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养生保健等多层次多分支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3.2 供给驱动新特征
供给要素质量提升, 蓄力健康产业发展。健康人才的培养逐步受到重视, 健康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有提高。截至2017年底, 全国卫生技术人员898.8万人, 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人, 注册护士380.4万人, 连续多年持续增长。除传统医疗卫生服务外, 其他新兴健康领域的人才也不断增多, 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类别不断呈现、针对新型健康人才的教育培训也随之增加。健康技术供给强化, 各类创新不断涌现:健康物联网、人工智能医疗等技术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养老、旅游等产业与医疗健康的跨界融合日趋紧密, 为健康产业提供发展新动力。
 
供给结构性改革, 促进健康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 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新兴子产业层出不穷,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与其他产业一样, 健康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调整经济结构, 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为目的。通过对健康供给要素的结构性调整, 扩大有效健康供给、提高健康生产效率, 提高对人民健康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满足程度。健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 促进市场在配置健康资源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将优质资源集中于优质企业和产业, 在抑制企业间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同时, 遏制部分落后子产业出现过剩产能, 推动产业转型。供给结构性改革, 使健康产业的优势资源重新整合、聚集发展成为可能。

3.3 政策驱动新特征
自“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于2008年启动,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愈发受到各界重视, 尤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 “健康中国”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现梳理近年的出台的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主要政策并总结政策对健康产业影响 (表1) 。
近年来各部门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涉及健康产业及其分支产业的供给、需求、市场环境、监管等各个方面。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将给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活力和机遇。

4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产业发展阶段及动力匹配
4.1 健康产业发展阶段及动力匹配
依据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健康产业发展会经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至衰退阶段。在起步阶段, 健康产业规模较小、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集中度低;进入壁垒较低, 大量厂商涌入, 供给不足且存在优质资源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市场开放程度低、监管不足。在成长阶段, 健康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细分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创新能力增强, 产出质量提高, 集中度提高;供应方竞争加剧、优胜劣汰, 集中度增加;市场开放度提高、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在成熟至衰退阶段, 健康产业规模扩大至逐步稳定、分支产业及产业体系健全;形成协同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化发展;市场需求接近于饱和, 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厂商数趋于稳定。健康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不同阶段三种动力对健康产业的影响力度差异 (图2) 。
 
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动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大小有所区别, 整体来看, 需求拉动力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反“L”型趋势, 初期多层次需求爆发迅速拓展健康产业市场, 随后健康需求继续增长但速度放缓;供给驱动力先平缓后快速上升呈“S”型曲线趋势, 拐点出现在健康产业起步期末, 此时产业内部创新能力增强、整体能力提升, 进而引发产业快速发展;政策引导力呈现波动增长的“M”型趋势,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产业起步期, 营造有利于产业的发展环境并提供监管和规范, 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成熟期, 此时政策标准提高, 倒逼产业改革。
从产业视角出发, 各阶段健康产业的主要动力如下:起步阶段, 健康产业规模小、能力弱, 易受到外界环境冲击。政策导向、需求变化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影响突出, 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长阶段, 健康产业成长迅速, 竞争加剧, 决定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开始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供给成为主要驱动力。成熟阶段, 健康产业健全、需求稳定, 要想延缓衰退期的到来需要提升产业内在能力, 同时配套政策调整突破资源约束, 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因此, 在这一阶段健康产业系统的发展主导要素是内部供给和外部政策的双重驱动。
 
 
表1 2013年以来我国健康产业有关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4.2 健康中国背景下现阶段健康产业动力特点及应对措施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将健康产业列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现阶段, 中国健康产业正处于由起步向成长过渡的关键时期。既需要需求拉动力和政策引导力从外部带动, 促进健康产业快速而稳定起步, 又需要供给推动力从内部发力, 提供持久动能, 接续健康产业在成长期的加速成长。然而, 目前中国健康产业动力仍存在以下问题: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及子产业间的不均衡;供给方面高层次人才匮乏,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成果转化不足;政策方面部分管理制度缺失、实施力度较弱, 准入标准、行业规范有待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从三个角度分别采取措施, 促进健康产业体系完善、实力增强, 在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的同时, 拉动其他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从需求角度, 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及生活水平差距, 向全人群推广正确的健康观念;继续强化居民健康意识, 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营造以健康中心的氛围, 引导高质量、多层次健康需求的持续产生, 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拉动力。从供给角度, 加强健康相关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引进, 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健康产业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强力发挥创新在优化健康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及服务质量以及培育新健康业态方面的作用, 为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根本内在推力。从监管干预角度, 将健康融入所有部门政策, 最大限度地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 保证政策的可持续和可操作性;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健康产业的准入政策和行业标准, 为促进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提供环境引导支撑。


 
上一篇:湖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