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和审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田园综合体作为当前乡村旅游的重点发展模式, 现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势必会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乡村度假作为旅游金子塔的顶端, 是旅游的高端形式, 能够充分促进和带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发挥乡村旅游的最大效应。基于此, 中机院从田园综合体入手, 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
1 解析田园综合体
1.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及其政策由来
田园综合体是指在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基础之上, 建设的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城镇, 最早是由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于2012年在其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中提出, 并于同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落地实践了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历经四年的探索与耕耘, 2016年9月中央农办领导在考察指导该项目时, 对其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17年2月5日,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此后, 财政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7年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
1.2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必然性
与现代农业园区和传统的农业综合体相比, 田园综合体在产业构成、设施服务、社区参与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展现出了产业更加多元, 功能更加复合, 社区参与更加灵活的一面。根据《中国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 田园综合体之所以火爆大概出自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和背景:
1.2.1 经济新常态下, 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 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 对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 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 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
1.2.2 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 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 瓶颈明显出现。
1.2.3 农业供给侧改革, 社会资本高度关注, 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 市场空间得到拓展, 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 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 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 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 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 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1.2.4“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 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新常态, 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 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4]127号) 的发布, 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 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
1.3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
田园综合体作为农村新一轮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发展模式和路径, 它是伴随着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而发展起来的, 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 社会企业充分参与的新型“农业+文旅+社区”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是一种大势所趋, 是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的产物。其重要意义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3.1 优化农村地区生产要素配置
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它不仅能够创新土地开发模式与融资模式, 而且还能够增强科技支撑, 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1.3.2 放大农村产业体系价值
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提升了农业及其工业的附加值, 推动了鲜明的田园特色的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形成了以田园风貌为基地并融合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 从而放大了农村产业体系价值。
1.3.3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田园综合体是以乡村振兴、城乡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主轴的空间实体, 是城市要素反哺农村,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能够有力的推动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
2 从田园综合体到乡村度假
2.1 何为乡村度假
“乡村度假”一词是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位于旅游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形态, 与“乡村休闲”“乡村旅游”有着显著的区别。“乡村休闲”大多在都市郊区日常开展, 游客停留时间为3天以内, 通常为1天左右的时间;“乡村旅游”则以古镇、村落为支撑, 游客停留时间较前者通常稍长, 大多为3~5天;乡村度假则涉及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对于游客而言, 就是换一种生活方式, 停留时间可长达半月。
2.2 田园综合体与乡村度假的主要区别
由上述内容可知, 田园综合体乃我国现阶段政策性的产物, 是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一种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重点在于调动乡村合作社与农民的力量, 对农业产业进行综合开发, 构建以“农”为核心的乡村发展架构。而乡村度假则主要从旅游的角度提出, 它是乡村休闲、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形态, 在包含田园综合体原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其休闲度假的动能, 讲究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是升级版的“田园综合体”。
2.3 田园综合体到乡村度假的发展路径
2.3.1 有关田园综合体发展误区的探讨
在正式探讨发展路径之前, 笔者认为首需对当今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误区做必要探讨。由国内现有的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现状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重规划, 轻策划。目前大多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都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规划就等于策划, 以为一个规划文本就能解决田园综合体所有的发展问题, 往往在田园综合体的打造过程中倾向于景观及硬件设施的打造, 规划完成后, 发现重金打造的项目根本无法运营, 建成后的综合体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与业态, 仅能供游客游玩参观, 不能产生旅游消费行为。
“政绩工程”明显, 缺乏后续维护和运营。由于上级政府的要求以及自身政绩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政府在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中均有操之过急的现象, 往往在半年甚至是数月之内就将规划项目打造完毕。项目建成后却缺乏专业的团队对其运营管理, 导致后续的招商引资困难, 维护成本过高, 久而久之, 逐渐成为闲置资源。
同质化严重, 缺乏特色。如同景区一样, 国内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如火如荼, 打造质量也是层次不齐, 很多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创新性不够, 项目打造同质化严重, 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类似, 区域定位、形象以及发展目标均大同小异。个性缺失, 缺乏特色。
2.3.2 田园综合体到乡村度假的发展路径
运营前置, 策划先行。田园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市政工程, 亦不是政府的业绩工程, 需要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步骤, 历经数年的精心打造方能看见成效。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规划不对投资负责, 投资不对运营负责”的窘境。一方面, 政府或开发商在打造田园综合体之时, 只做规划, 忽略策划;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规划只玩概念, 落地性不强。因此要想真正挖掘出田园综合体的价值, 实现往乡村度假模式的转变, 应在规划之前从落地运营的角度做好策划工作, 打造可运营、可收益的“升级版的综合体”。
IP植入, 集群发展。目前大多数田园综合体“骨架完整”, 却缺乏“血肉填充”。景观及基础设施打造基本成型, 产品却供应不足, 缺乏极具核心吸引力的度假产品。近些年随着旅游投资浪潮的高涨, 大多数田园综合体产品雷同, 如出一辙, 市场上传统的度假产品已经满足不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应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 改变原有重资产的投资方式, 挖掘或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自带流量的IP度假产品, 构建IP度假产品矩阵, 为游客创造多样化的乡村生活方式。
丰富业态, 完善消费层级。由于产品单一的缘由, 大多数田园综合体的业态类型与层级均较为单一, 游客在此更多是以游览观光、休闲健身为主, 远不能满足其度假生活的需要。由此, 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游客群体, 根据他们的度假需求及消费欲望, 打造不同业态类型的产品,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生态保护, 塑造原乡意境。乡村度假最重要的是度假地所依托的自然资源与周边的环境, 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的农田、植被、河流等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已完工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项目, 应进行相关的生态修复工作, 恢复原貌的同时进行适当美化;对于在建或拟建的项目则应谨慎处理, 尽量避免造成环境破坏, 与周边环境形成突兀。
3 结语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乡村振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是我国未来30年的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发展战略。本文从田园综合体的解析入手, 着重从旅游的角度对乡村振兴的路径予以了探讨, 以期我国乡村振兴能够早日实现。(作者:夏文镜 陈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