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中央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 不仅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 是引领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 而且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丽的新路径。中机院在分析兰州
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意义和
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促进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的七大对策:
(一) 制定科学规划, 突出综合体特色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核心, 在乡村进行大范围整体规划、开发、运营的综合产业体系, 其占地面积大、实施项目多, 因此要坚持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强化顶层设计。兰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大局出发, 从产业的规律出发, 高标准编制兰州市田园综合体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块的规划, 并将发展规划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扶贫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 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立足兰州各田园综合体发展基础与区域资源优势, 按照“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和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潜力, 做好各县区田园综合体的布局, 明确各自发展定位、特色和产业形态, 突出乡村符号, 注重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富有个性的景观布局、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等设计、建设和展现, 克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因产品雷同同质竞争而导致恶性竞争效益低下, 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示范带动明显的差别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格局,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提高兰州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二)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夯实发展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是完善道路交通、供电、水利、绿化、亮化、桥梁、网络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 补齐兰州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精心策划、论证、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建设一批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项目, 谋划建设农事体验公园、旅游综合体, 高端乡村酒店、个性化民宿, 户外运动和房车基地、康养综合体以及科普基地、众创空间等项目。二是按照“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标准, 进一步完善田园综合体内标识、停车场、景观配置、公厕、通讯安全防护、环境卫生、自驾车观赏景观廊道、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住宿、餐饮、酒吧、娱乐、酒店、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旅游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度假村、自驾车营地、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西北美食一条街、农耕文化展览馆、科普研学基地、民俗活动商业一条街、大型实景演艺等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加快兰州“智慧田园综合体”云服务平台建设, 包括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信息发布等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互连互通, 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产品展示、产品预订、交流评价等服务的综合性网络平台, 进一步提升兰州田园综合体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三) 加快农业+深度融合步伐, 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业融合支撑的地方, 其的核心价值就是农业+。一是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农业+模式,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尤其大力推进农业与互联网、文化、演艺、体育、商贸、科教、旅游、建筑、宗教、康养、研学、创意、扶贫、金融、电商、物流、林业、加工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提升兰州田园综合体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壮大产业, 拓展和延伸产业链。立足兰州各县区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 调整产业布局, 积极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 培育和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明显、带动力强的项目, 形成示范引领。同时, 做大做强现有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培育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乡村康养、循环农业等新产业, 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拓展和延伸和拓展产业链, 构建起一个集设施农业、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创意开发、科学育种、文化展示、瓜果采摘、农事体验、餐饮娱乐、健身垂钓、养老养身、休闲观光、特产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业并举的涉农产业体系, 促进兰州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
四) 拓展投融资渠道, 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创新投融资方式, 拓展投融资渠道, 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领, 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补充, 多方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大市、县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设立田园综合体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兰州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宣传、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培育和精品项目和产品研发。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田园综合体的支持,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田园综合体的金融产品。扩大贷款抵押范围, 实现产权抵押范围由基本农田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农业机械、林权、水权及其他方式承包地延伸, 开辟贷款绿色通道, 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提供优惠贷款利率, 支持各金融机构合作参与兰州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开发。三是采取优惠措施, 放宽旅游市场准入, 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兰州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 发展互联网金融, 尝试P2P、众投、众筹、P2C、P2B、股权投资等新的金融模式, 破解兰州田园综合体的投资和持续运营中的资金“瓶颈”。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 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扶贫资金, 加大对农牧、财政、发改、国开行等部门各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 提高兰州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破解兰州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 实施人才提升工程, 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引进和管理机制, 做到用好现有人才, 培养后继人才, 引进急需人才, 留住拔尖人才, 努力形成兰州田园综合体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类培训机构等培训渠道, 强化在职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 或通过岗位培训、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方式, 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环境监测保护、创意农业、生态修复等人才的培养, 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能干事、留得住的人才队伍。二是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积极落实兰州市各类人才政策, 制定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紧缺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通过合作、兼职、交流等方式, 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各类各类急需的科技人才、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参与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以项目、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吸引科技人员带品种、带技术、带成果到兰州田园综合体。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为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六) 创新载体形式, 不断扩大宣传推介实效
一是加强与各主流媒体合作媒体广泛合作,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影视制作播出等形式, 对兰州田园综合体进行广泛深入的系列宣传报道, 并建立与新闻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 及时发布各类信息,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兰州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利用各类赛事、节会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通过举办旅游、文化、农业等主题月活动推介活动, 形成兰州田园综合体宣传推介的强大声势和效应。三是综合运用国内外知名网络、电商平台、旅游智慧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 尤其是利用“两微一端”自媒体, 扩大兰州田园综合体在线宣传推介, 开展精准化、主题化、差异化、创意化的体验式网络营销活动, 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营销体系。五是加大兰州田园综合体宣传产品的研制力度, 精心制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专题片、纪录片以及电视节目专栏、地图册、折页等宣传品, 在酒店、宾馆、机场以及旅行社、农家乐等场所张贴、放置, 在高速路、国道、省道以及公交车体、商场等公共场所制作标示牌、电子屏, 进一步扩大兰州田园综合体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 加大区域协作交流, 探索联动发展的新途径
充分发挥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强大的聚集、辐射效应, 加强区域联合协作, 构建兰州田园综合体战略协作区, 拓展兰州田园综合体广阔空间。一是采取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吸引省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科技人员、本地农民参与兰州田园综合体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便民商店、旅游景点等新项目的开发, 助推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二是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为目标, 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 探索兰州田园综合体联动发展的新途径, 推进兰州田园综合体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 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分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同时,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横向合作交流, 学习借鉴先进综合体发展经验, 推动兰州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