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动能转换背景下青海发展飞地经济的几点建议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0-12-14  点击:1688
打造青海“飞地”园区内外多元发展体系,构建境外、省外、沿海发达地区、省内边界地区及省内市州五级框架的飞地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此我们提出青海“飞地”园区体系建设框架性方案建议:

  飞地经济是青海省培育和发展“四种经济形态”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中机院www.reportway.org 如何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结合青海省的特色和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是融入国家战略,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飞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青海飞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全省层面出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化与援青省市、央企的全方位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充分考虑青海资源优势与约束,将飞地经济纳入全省区域资源、环境保护总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明确青海飞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依托现有工业、农业、旅游业、社会事业等基础,积极承接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飞地经济的发展应由点到面、逐步深化,飞入飞出两地政府要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进行充分协商,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飞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青海省发展飞地经济建议,青海省如何发展飞地经济
 
  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关注要素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完整生态产业链。飞地经济的发展应将实现地区新旧动能转化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与融合相结合。依据区域生态产业链完整性以及飞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飞地经济综合园区。一方面可以使承接的产业转移作为一个核心节点,解决地区原有新兴产业由于人才和技术欠缺等原因所造成的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飞地经济引入新技术对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优化其原有的产业链。两种方式都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融合发展,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要以飞入地所在区域的要素禀赋为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力求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积极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地区新旧动能的转化,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充分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转型道路。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青海“生态立省”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海应立足本地资源环境条件,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实施《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关联地区(园区)间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循环清洁高效利用、能量梯级集约利用、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循环生态网络。统筹好要素资源,重视制度环境的营造,使之联动发展,使企业重视循环经济、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着力培育和打造与青海资源环境特点相协调的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鼓励知名企业投资和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绿色能源、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其他替代产业相关的产业。

  四是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空间,提高园区产业层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在产业空间的规划中,首先应确立省内外飞地平台和载体的空间布局,除科学规划、选择与培育“飞地” 载体外,还要明确“飞地”载体在产业空间体系中的定位和空间层级,依托“飞地”载体建立产业集群;同时,将升级转型后的产业集群落到城市空间规划中,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其次,加快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开发区、产业园区作为载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产业配套设施水平,在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新动能的发展成果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激发县域和乡镇经济,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促进城乡、产业、生活和生态功能相互渗透与融合。在发展飞地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产业层次,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升门槛,优先引进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优质项目;在园区建设与管理、产业转移与承接、信息与品牌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与共识,形成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合作机制,建立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空间合作发展新模式。

  五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创新资源的集聚和人才流动。将“互联网+”产生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融入飞地经济产业发展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生态的碰撞和融合下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在旧产能外移、“腾笼换鸟”基础上,实现新旧产能的空间置换。推动制造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努力构建纵向延伸链条、横向促进融合、立体紧密关联的循环型制造业体系,打造青海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在飞地经济发展中,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动制造业走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夯实青海制造业发展基础。同时,加强飞出地和飞入地两地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实现人才的交流和流动,达成切实可行的相关协议,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上飞地经济合作发展的快速轨道。

  打造青海“飞地”园区内外多元发展体系,构建境外、省外、沿海发达地区、省内边界地区及省内市州五级框架的飞地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此我们提出青海“飞地”园区体系建设框架性方案建议:

  一是鼓励境外合作“飞地”园区优先发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二是鼓励国内其他省市有援助协作关系的“飞地”园区优先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各类支撑优惠政策,发挥飞地经济在对口支援、帮扶、协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上海及苏州、杭州等相关城市建立“飞地”园区,打造高端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发达地区产业对青海的带动作用,依托高端平台深化发达地区和本地企业、高端人才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并细化各类相关区域保障政策的制定;
  四是发展省内边界共建园区,促进跨省合作,完善区域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深化、拓展跨省区合作,提高青海在西部地区的产业辐射水平;
  五是发展省内市州共建协作园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积极承接省外产业转移,吸引和培育优质总部企业落户,以飞地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作者:王兴平主任 )

上一篇:探讨甘肃省酒泉市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干货!国际贸易物流港规划思路和方法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