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目前我国工业区规划环评开展执行情况及发展变化过程。以莆田某产业新区为例,分析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定位不够准确、规划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制约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及环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从规划环评的角度,提出规划环评应与规划保持同步,在开发过程通过定期对工业园区进行跟踪评价或进行规划方案环评的修编,实现滚动开发实时监管,以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规划环评对工业产业园区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及开发区区域环评技术导则从首次发布至今,经过十几年的演变,工业区规划环评从区域环评转移至规划环评,区域环评导则己逐渐失去指导意义。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督促项目环评需要与规划环评联动,因此各级工业区皆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
目前,我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区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点。但是,在工业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工业区开发过程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安全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重视,国家不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以工业区规划环评为基础的管理形式,逐步实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
但在工业区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环境资源与开发强度不匹配、引进的项目与规划环评产业定位有冲突、用地布局变化大[2]又或者项目建设完成后由于监管不到位,出现各种环境风险事故。因此,本文以莆田某产业新区为例,阐述工业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环评的角度提出建议对策,以供其他工业区参考。
一、莆田某产业新区概况
莆田某产业新区规划定位为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海洋生物、新能源、现代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新区。2014年组织开展规划环评,2015年获得莆田市生态环境局批复。
园区自2015年以来,已陆续建成啤酒厂及其配套的制罐项目、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物流园等项目,同时区内已配套建设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及1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在建3个泊位;拟建啤酒厂配套项目以及新招商的PCB项目。
在啤酒厂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部门发现园区开发建设情况与原规划环评有冲突,环境承载力及产业定位等与原规划环评不协调。
二、产业新区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定位不够准确
园区产业定位为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以海洋生物、新能源、现代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宜居、宜业新区。目前园区引入的企业为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另两个先进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目前尚未有企业入驻。
经过调查分析,园区所选产业结构与其他开发区相似,基本选择趋同度最高的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业等[3]。产业规划未综合考虑全市产业布局及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自身的发展优势,而是与其他工业区一样,选择当下热门产业,造成产业趋同程度较高,未形成自身特色[4]。同时主导产业较多,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新区成立接近十年,但是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目前入驻的企业类型有食品加工及配套的制罐企业、能源利用等,区内入驻企业较少,且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规划布局不合理
虽然产业新区在开发初期就已编制规划环评,但是项目招商引资时忽略与园区规划的相符性,项目落地未严格按照规划环评准入清单执行,且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入驻企业无法按照规划布局进入相应的地块,往往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块,导致入驻的企业与规划用地类型不一致,布局混乱。
而且工业区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且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及风向原因,居民区处于工业区下风向及侧风向,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入驻的食品企业与周边大气污染型企业距离较近,处于大气污染型企业的下风向,容易对食品企业造成污染。因此园区内企业布局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三)没有以资源、环境对产业新区的支撑能力作为开发的依据
园区自身存在土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园区所处周边生态环境较敏感,因此资源承载力有限对开发过程也存在制约[5],主要体现如下:
1. 土地资源限制。
产业新区规划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其中42.5平方公里为高涂围填海造地,13.6平方公里为现状村庄用地和临海养殖地、盐场用地。园区开发用地主要以填海为主,目前填海进度缓慢,现有土地资源有限,项目入园优先选用成熟地块,无法按照既定规划布局落地,影响规划布局。
2. 水资源限制。
园区规划环评阶段发现片区供水能力有限,因此在上一轮规划时要求园区补充扩大供水能力的方案,并对产业进行限制,重点发展耗水量小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禁止引入耗水量大的水产品加工项目。
3. 生态环境限制。
园区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其中约10.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将占用重要河口生态保护红线区,该地块开发将受限,且由于紧邻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较敏感,因此原规划环评要求禁止引进排放重金属及持久性污染物的项目以及化工等高环境污染风险的项目。园区引进项目类型及污染物排放将受到影响,而该部分区域也建议保留现状作为湿地生态修复。
(四)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由于产业新区土地资源、产业定位等因素对招商引资有影响,企业入驻少导致产业新区的资金投入有限,从而影响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园区不具备集中供热的条件。固体废物无法在园区内消纳,委托园外企业处理。虽然园区内有两座污水处理厂分别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但是同时也接纳相邻工业区的工业废水,且由于所处区别生态环境敏感,废水排海口需要另行选址,不具备处理和排放涉重工业废水的条件。大部分地块正在围填海,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
(五)环境管理不到位
园区缺乏长效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兼职招商引资及园区建设管理等工作。在管理上偏重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工作居于次位。入园企业在建设运营中没有长效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目前各企业的环境管理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部门进行,难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园区内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认定是企业还是园区的责任,导致环境执法不到位,环保部门日常管理难以执行。
三、产业新区发展对规划环评的对策
(一)以规划环评产业定位引导招商引资工作
根据产业新区在规划环评阶段确定的产业定位指导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以规划环评产业定位为门槛,围绕产业新区的优势产业———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进行,特别是与食品加工相关的重点企业,形成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为中心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园区上下游产业集中循环发展。产业新区规划在实施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有重大调整或者需要修订时,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新确定产业新区的产业定位及布局等,并相应的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调整,禁止引进规划环评明令禁止的项目入园。
(二)发挥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及时进行跟踪评价或规划环评修编
1. 以跟踪评价作为产业新区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机制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部关于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必须组织跟踪评价。组织跟踪评价可以梳理产业园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优化措施,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产业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因受到多方面不可控因素影响,项目入驻及开发建设过程都有可能出现不符合规划环评的现象。定期对园区进行跟踪评价,可以及时监控项目入驻及运营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在规划环评预期范围内,已实施的规划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是否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修订,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并给出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时的对策建议。总之,跟踪评价可以系统梳理现有环境问题、潜在环境风险和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解决现有环境问题。
2. 以产业新区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口进行规划环评修编
根据目前产业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环境问题或者规模、结构、布局等因素存在不合理的方面,应对产业新区规划进行修编。
针对产业布局及定位不准确的情况,规划及规划环评修编时,应根据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的调整,对园区产业定位适时调整;应重视与上层、同层位规划协调性的分析,进行详实的产业调查,制定出符合园区发展的产业布局及定位。
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对已引入的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出改造升级或退出机制,并重点关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环境承载力对产业新区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论证,以此列出“三线一单”的要求。
(1)针对水资源制约因素,将高耗水型工业纳入负面清单进行管理。加强区域水资源管理,包括开展节水规划与设计、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和一水多用等,远期开展海水淡化。通过多措并举,彻底解决区域水资源供应不足的制约因素。
(2)针对土地资源制约因素,原规划拟通过围填滩涂增加产业新区土地量,这样势必导致海洋生态功能的退化和减少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在规划环评修编时应从生态环境角度论证围填海的规划方案,并根据现存土地资源,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对区内闲置土地的整理和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产业或企业逐步采取退除机制等措施,解决产业新区土地资源制约因素。
总体而言,规划环评修编可从园区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产业布局避免交叉污染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的对策建议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三)完善产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在加紧围填海工作的同时,应该联合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力量,使园区内待招商地块尽快实现三通一平。并加紧进行废水、废渣处置等基础环保设施的建设,提升园区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入驻企业应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产业新区环保管理体系
产业新区应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及监控设备,根据规划环评中的三线一单及环境管理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督促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提升园区环境监管水平。若人员设备有限,也可购买环保管家等第三方服务作为环境管理模式,环保管家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根据园区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8]。
四、结语
通过分析莆田某产业新区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在其他工业区开发过程中也普遍存在。通过规划环评产业定位的引导园区招商引资,并以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对园区进行跟踪评价或规划环评修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可有效解决园区开发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作者:曾小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