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并庄严地写入党章。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泰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入手, 分析泰山区乡村发展的现状, 针对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剖析其原因, 对泰山区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力省、市战略布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建设新农村, 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 而在乡村, 乡村是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党的十九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并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如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最大限度地借力省、市战略布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推动泰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泰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泰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以农业增税、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精准脱贫、振兴乡村为方向, 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总抓手,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以实现新突破。2017年, 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达20.3亿元, 增长5.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00元, 增长9.2%;生态文明村A、B两类村覆盖率达到79%, 位于全市前列, 确保在全市率先消除D类村。2017年泰山区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1.6%, 位居泰安市首位。泰山区根据省、市规划, 按照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标准, 对全区23个C级村、10个D级村转化升级后的C级村, 重新进行逐村逐项排查梳理, 建立台账, 实行补短板、强弱项的菜单式管理, 全区累计投入1.25亿元提升美丽乡村覆盖率。
二、在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 主要是个别部门单位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工作进展缓慢;投入不足, 资金到位少, 全区共建机制尚未形成;工作进展不平衡, 街道镇之间、村村之间差别较大, 影响了全区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从面临的形势任务看, 泰山区美丽乡村覆盖率虽然达到81%, 但离完成全年市里下达的任务还有差距。要完成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前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泰山区还有21个村需要转化升级为B级以上, 大部分A、B级村需要巩固提升, 并且随着工作的推进, 转化升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从建设的现状看, 泰山区缺乏拿得出手的精品亮点, 无论是省级还是市级示范村, 与其他县市区比差距巨大。近期, 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 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区各级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要求上来, 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 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是顺应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具体行动, 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泰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1、抓好规划编制, 促进乡村振兴
(1) 全域规划全区振兴。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努力实现“多规合一”, 做到一村一规划。各街道镇要对辖区内所有村庄实行台账式管理, 明确集聚发展村 (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保留村、城中改造村, 要高标准编制完成各自的规划, 用规划来指导乡村建设。
(2) 连片提升片区美。通过抓点连线成面, 每年打造出一处或几处成方连片的示范片区。一要整治出泰城至邱家店镇最东界的几个美丽乡村线路, 实现线路美;二要打造片区, 省庄、邱家店两个镇每年都要打造十个以上村连片的美丽乡村片区, 实现片区美;三要逐步消除片区之间的空档, 实现全区农村全域美。
(3) 彰显特色个性。各街道镇地形地貌、基础条件、经济发展各不相同, 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 山区村要体现山村风貌、临河村要有水乡韵味、平原村要展示田园风光, 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原真的乡村、原味的历史, 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坚持从实际出发, 着眼长远发展, 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要有严肃性、权威性, 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要突破地域狭小的束缚, 在高档次、精致上下功夫, 借鉴外地典型村经验, 打造一批精品亮点村。
2、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提升村容村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思路, 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巩固拓展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 (镇) 运输、县处理”的模式, 形成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加快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落实镇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行主体责任, 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运行, 确保村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大力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创建活动, 在村内文体活动广场、主次街道和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等区域, 栽植乡土树种、本地常见花草, 提高绿化覆盖率, 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自然生态景观。
3、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1) 强化政府部门的联动效应。农业产业融合过程, 更是涉及科技、农业、工业、旅游业、流通服务业等多个部门, 政策措施很难形成合力。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依靠组织网联、结盟和合作, 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和跨空间的组织协同, 力求打破部门分割局面, 在不同地域政府间、政府各部门之间, 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 促使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 强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 夯实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对于邱家店和省庄镇, 要实现较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 需要强化道路、通讯、电力、供气、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水、改暖的“七改”要求, 全面提升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 重点在巩固成果、提升层次、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尽快实现“七改”标准全覆盖, 形成长效管护机制。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启动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工作的机遇, 尽快实现全区“户户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农村厕所改造任务, 消除乡村建设短板。住建局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工作, 采取得当措施, 确保改厕得到群众认可和年终综合考核, 为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现代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应重点加快信息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信息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 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 整合资源, 共建平台, 强化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信息系统的应用,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新途径和办法。另一方面, 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 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 拓展现代流通体系的覆盖范围。同时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帮助偏远闭塞地区解决交通信息物流滞后问题, 带动泰山区农村边远地区跟上时代步伐。
(3) 突出发展农村绿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瞄准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供给高地目标, 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思路, 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龙头引领等措施, 继续抓好“四大特色产业”、精品农业及新兴特色产业, 打响泰山品牌, 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村、特色镇;二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深入研究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最新产业政策, 结合农业转型升级的实际, 高点定位, 找准农业招商引资的突破口, 按照“区域拉动力强、行业竞争力强、财税贡献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的要求, 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质量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好项目, 培育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三是强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和释放泰山区农村资源富集的优势, 完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 培育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民俗展示、乡村记忆等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 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建设一批, 提升一批。
4、抓好“三治”建设, 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区委区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党组织牵头, 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全力营造乡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同时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 从乡村实际出发, 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民力民智,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传承良风良俗, 让良好的地方风俗和社会美德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 促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提升软实力。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以及身边好人评选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继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加强乡风民风建设, 转变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 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民风。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和对弱势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 深入推进平安村庄创建活动, 完善“一约四会” (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坚持村务公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升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新时期“三治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
5、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发展
一是以乡村自治为平台,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把那些群众公认有能力、有抱负、有思想、有奉献牺牲精神的公道正派的人员选拔到村民委员会班子中来, 组建好村民委员会, 带领大家在党的领导下发家致富奔小康;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宣传好党的“三农”方针政策, 和村民委员会行政班子团结一致, 分工合作, 领导全体村民共建美丽乡村;三是选好用好大学生村官, 发挥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精力旺盛、有理想敢干事的特长优势, 弥补村级管理体系的不足, 让乡村顺应时代大势, 实现新的发展;四是在泰山区涉农系统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 将农村一线作为工作的主战场, 指导乡村建设、传授农业知识、宣传“三农”政策、搭建农产品流通桥梁、解决村民困难、传递群众心声, 凝心聚力推动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五是重视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 创造条件, 招收农民子女, 出台助学政策, 培养一大批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农业农村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赵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