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美丽乡村视域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五大举措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9-07-04  点击:2664
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极大肯定了乡村建设对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 建设美丽乡村,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为此,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探究了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的举措。

        建设美丽乡村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 提出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业并举、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等举措, 落实“产业兴旺”发展要求;以优化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等举措, 落实“生态宜居”发展要求;以保护乡村文化载体、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保持农村文化多样性等举措, 落实“乡风文明”发展要求;以创新自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夯实道德基础等举措, 落实“治理有效”发展要求;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等举措, 落实“生活富裕”发展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是指导乡村广大地区“振发兴举、增强活力”的全局筹划和综合策略。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在于战略, 关键在于振兴, 靶向在于乡村。长期以来, 乡村发展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发展极端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受关注度较低、留守儿童及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振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战略和途径。目前, 乡村已不仅仅是乡愁的代名词, 还承载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使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极大肯定了乡村建设对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 建设美丽乡村,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为此,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探究了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的举措。
 

 
        1 落实“产业兴旺”发展要求的举措
        (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要巩固基本经营制度。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 深化土地改革, 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延长承包期限, 制定并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 加快中央方针向国家法律法规转化的进程,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立法, “只有落实中央相关要求, 才能在制度上为产业振兴打下基础”[1]。
        二要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以往由于全局性、深层次矛盾的存在, 增加农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意味着政府的份额会相应减少,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进展未达预期, 因此,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矛盾, 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确保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 多业并举
        农民对生活的需求不是单一的, 产业的发展也应实现多样化, 不但应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更应多业并举, 发展乡村手工业、旅游业等服务产业。多业并举要求优先满足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 切忌单一强调专业化的市场。产业发展靠农民劳动创造实现,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也可满足农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 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农产品具备显著的地方特色。特色产业不能盲目追求规模, 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有可能造成品质下降、产量过剩的问题, 造成农民经济损失。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挖掘特色产业要素, 集中力量做精、做优、做强, 利用自身特点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
        (4) 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一要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三大经济安全之一,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流通体系和相关的收储制度都有必要进行改革”[2]。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是紧密联系的, 粮食安全是农民收入不受损的保障。美丽乡村视域下, 要实现藏粮于技, 以科技创新保证粮食产量和安全, 建立健全农业支撑保护体系。
        二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基本国情和城镇化进程, 我国应构建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并存的格局, 进一步促进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用, 提供更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商品性产品。
        三要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利用先进科技研发生产更多农业设备设施, 简化农业作业过程, 减轻农民负担。同时, 利用互联网等渠道, 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让农民学会用信息技术做产业宣传, 增强地方产业知名度, 为农民增加创收。

        2 落实“生态宜居”发展要求的举措
        (1) 优化自然生态
        一要强化乡村自然环境的治理, 做好垃圾处理工作, 合理进行污水处理, 回收利用牲畜粪便和农业废弃物, 做好农业的“五化一色” (“五化”即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净化, “一色”即打造农村特色) 工程。二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要完善公路、文体、饮水、通信等相关设施设备, 以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要。
        (2) 优化社会生态
        生态宜居还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农村的社会生态建设需要在生态理念、生态信仰等方面实现”。一方面, 乡村公共治安问题需要被高度重视, 要实现治安良好, 社区亲和, 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群众融洽相处, 包容性增强。另一方面, 农民的生态意识关系着乡村生态建设的成效, 要加强宣传, 帮助农民树立起循环利用、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等生态理念, 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

        3 落实“乡风文明”发展要求的举措
        (1) 保护乡村文化载体
        一要留住“乡愁”。所谓留住乡愁, 就是要留住乡风民俗的原汁原味, 保持乡村的特色风景、原始风貌。乡村的风格是变化的, 文化元素是多姿多彩的, 小到一种农产品、一种手工艺, 大到一类植被、一种地貌, 都是乡村的特色文化符号, 需要保护和发展。
        二要恢复、修缮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包括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空间, 诸如古老的祠堂、庙宇、戏台等;也包括承载着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和媒介, 如庙会活动、婚丧嫁娶礼仪、节日表演等。这些是农民愿景和期许的寄托, 需要在去除封建迷信等不良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扬弃发展。
        三要留住文化传承的“活体”。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是农民。近年来, 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很多乡村已成为空巢[4]。乡村文化走向振兴, 需要让农民愿意回归家乡, 领略家乡之美, 在驻足、体验、建设的过程中增加自豪感和责任感, 以己之力传承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
 
        (2) 重塑农民的文化价值观
        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导向的中心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要将乡村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传达给农民, 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认知, 树立贴合生活和知识水平的现代文化价值观。
        二要以文化方式重建乡村文化。很多农民的精神长期处于无根化和荒漠化状态, 因此, 重建乡村文化, 首先要帮助农民建立积极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乡村文化的重建要以文化方式进行, 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积极要素相结合, 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三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文化要借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技艺可以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 增加农民的文化自豪感, 改善农民的负面情绪。农民群众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农村文化认同的基础,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生活是现代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保持农村文化多样性
        一要鼓励青年一代做文化的传承人。现今, 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衰亡的局面, “尤其是艺术形式, 也逐渐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5]。应鼓励更多的爱好者和本地居民, 尤其是青年一代, 接触、学习传统文化艺术, 在参与中促进乡村文化的活性传承。
        二要着力实现文化再认同。乡村文化的精华部分需要被多元化地再认同, 将有价值的文化内容 (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起来, 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号召本地居民共同维护文化的本土性和原始性, 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 发挥文化认同感的作用, 促进文化长久发展。
        三要“复活”消逝的传统文化。“复活”已经消逝的乡村文化需要文化惯性的力量。为文化创造良好的“土壤”, 文化便会逐渐迸发生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种契机, 是唤醒和发展乡村核心文化的良好机遇。

        4 落实“治理有效”发展要求的举措
        (1) 创新自治制度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 农村可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需要组织来保障, 因而需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自治组织可以提升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 是村民自治的前提[6]。村民自治同样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 村规民约的制定是最为高效, 也是成本最低的基层制度, 同时, 制定村规民约也是对农耕社会制度遗产的扬弃与继承。另外, 积极创新自然村和村民小组的管理形式, 也是促进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有效举措。这样的管理形式“半径”较小, 便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监督, 是最基本的自治单元, 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自治组织形式。

        (2) 加强法制建设
        乡村群众基数大, 决策要充分尊重民意, 发扬民主, 集中民智。要保证决策的公正、公平、公开, 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权利, 包括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等。相关的法制宣传必不可少, 更要不断加大力度, 发挥法律法规在农村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3) 夯实道德基础
        强化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 提升村民的道德水平, “在道德建设的契机下, 充分利用道德的教化作用, 防止部分群众钻法律的空子, 谋取一己私利”[7]。夯实乡村道德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环节, 只有村民自身素质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才指日可待。

        5 落实“生活富裕”发展要求的举措
        (1)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农民的收入不但要从农业领域获得, 更要从非农业领域获取。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从供给方面着手, 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打造品牌, 将特色商品转化为纪念品、礼品, 甚至奢侈品, 为农民增收[8]。

        (2) 满足农民精神需求
        除了增加农民收入, 更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农民无后顾之忧, 进一步实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不断出台惠农兴农政策, 有效保障农民权益。

        6 结语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必须坚持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 贯彻效益与生态并举的乡村振兴战略, 既要建设外部形态美丽的新农村, 又要保持农村健康发展的势头, 促进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双重发展。(作者:康海轩)

 
上一篇:公共经济视角下江苏省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角下基于“多规合一”的怀化市辰溪县村村庄规划编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