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将大量耕地复垦为林地、灌木地及草地, 以此来改善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生态修复项目, 在过去十几年间, 已经有288亿美元的资金用于25°以上坡度地区的农地复垦。1999—2011年,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地域达到2.9×107 hm2, 其中9.3×106 hm2为原有耕地复垦为林地, 1.97×107 hm2为贫瘠的山丘地、荒滩地复垦为林地。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黄土高原核心区,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长期而有效的实施, 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由2000年的46%增加到2013年的67.7%。
然而,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导致项目区大量耕地减少。陕西省在1996—2009年间减少了1.14×106 hm2的耕地, 约占2009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的28.6%。同时, 当退耕还林补偿到期后, 当地农民亟需新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否则他们将有可能重新上山毁林开荒。陈怡平等认为在2013年退耕还林第一个项目周期到期后, 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工程规模将会在项目区产生粮食短缺问题[25]。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效, 帮助项目区人民发展致富, 保障粮食安全,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于2013年批准延安市实施治沟造地重大工程 (2013—2017年) , 涉及全市13个县区, 134个乡镇, 总规模5.067×105亩, 国家财政投资48.3亿元人民币。按照山上退耕还林, 山下治沟造地的空间总体布局, 运用土地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复合构建、生物恢复与土地改良、生态防护与景观再造等集成技术, 推进田、坝、路、林、渠、排水、退耕、产业综合开发, 达到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26]。首先, 通过平整沟渠、建造淤地坝、修建排洪沟和灌溉设施, 有效提高沟道防治洪水、控制泥沙、减少侵蚀、维系区域水资源平衡的能力, 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27,28]。其次, 综合分析坡面质地情况, 通过科学合理的作物选择与种植对沟道边坡进行植被修复, 有效提高边坡土壤抗冲蚀能力, 起到维护整个边坡稳定的作用。
治沟造地工程建设使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 土地开发利用质量整体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尤为重要的是, 沟道新增耕地的产力是山顶耕地的3倍, 是边坡耕地产力的5倍。从而有效避免与消除民众在生态脆弱地区毁林开荒等行为, 保护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提升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近年来, 黄土高原地区的粮食生产通过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已经由过去的“广种薄收”转变为“少种多收”。陕西省5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显示,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1996—2012年, 播种面积由2.28×106 hm2减少到1.87×106 hm2, 与此同时, 每公顷的粮食产量由3.07 t增长到4.28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