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近年来, 我国重点着手于乡村振兴战略, 中机院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 对甘泉县城关镇太皇山村的人居环境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规划, 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实施, 建设美丽、宜居、生态、绿色乡村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设计思潮, 因此美丽乡村的建筑与规划设计也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 但因乡村普遍存在区位各异、功能繁杂、环境复杂等特点, 在规划设计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本文通过对甘泉县城关镇太皇山村整体规划设计进行解析, 以求初步探究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规划设计方法。
1 项目概况
1.1 区位
太皇山村位于甘泉县城关镇,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属黄龙山子午岭腹地。东与延安市宝塔区为邻, 西与志丹县接壤, 北与安塞划界, 南与富县毗连。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四季长短不等, 干湿分明。春季气候回升较快、风沙大、雨量少, 有霜冻和春旱;夏季温暖, 有伏旱、暴雨、冰雹和阵性大风出现;秋季温凉, 气温下降快而有霜冻;冬季寒冷而干燥。
1.2 现状
现状耕地面积有540多亩, 人均耕地很多, 户均建筑面积约140m2。有铁路干线和城皇公路贯穿村庄。村内主要道路路幅宽为8.8m, 硬化路面。其他道路一般为1.5m宽, 为泥土路面。村庄给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 来自甘泉县自来水厂。现状雨水多为自然排放, 无集中排水设施。农户旱厕居多, 污水以直排为主。已经完成农网改造, 村内有35kV的变压器, 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电话、有线电视已经接入到户, 固定电话达到100%, 广播电视得普及率为100%。宽带网络有待普及。由于太皇山位于甘泉县县政府驻地的城关镇, 住户相对较多, 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有一定的配备。村庄内有甘泉火车站, 村委会、小学幼儿园各一处, 同时还有甘泉货运站、浦城运输公司等一些小型企业。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
除过境道路外, 该村无硬化路面, 无道路铺装, 断头路较多, 交叉口错位且视距三角形尺度不能满足要求, 部分为断头路, 道路系统不完善。无公共停车场及路灯等设施。污水自然排放, 雨水靠明渠及少量坑塘排放, 雨天泥污, 夏日蚊蝇滋生, 村水渠无必要的防护措施。由于村内没有污水收集排放系统, 地面污染也较为普遍, 因此, 村内大部分污染物都随地面雨水径流到村内的明渠。污物的流入, 破坏了环境, 并散发出臭味。村内排水干渠中到处都是杂物, 渠内排水不畅, 环境污染较严重。村中秸秆随意堆放, 既无固定堆放点清理又不及时;村中无公共厕所的设置, 给人们的户外活动带来不便。村内除火车站站前广场外, 没有为本村居民服务的公共绿地, 绿化树木较少, 公共活动设施缺乏, 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破损的围墙、路障、堆肥都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的视觉环境。
2 规划原则
2.1 尊重村民意愿, 遵循村镇建设规律
强调村民参与原则, 对规划每一步成果征求村民意见;农民自愿, 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实施整治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利民之举,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做到量力而行, 因地制宜。
2.2 规划先行, 统筹安排
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 贯穿生态理念, 体现文化内涵, 反映区域特色, 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 体现乡村特点, 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规划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 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批。
2.3 保护生态, 协调发展
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行田、林、路、渠、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治结合起来, 集约利用土地。与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 改善投资环境,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太皇山村的整治规划中,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增加村民的收入水平, 改善村民生活水平。
3 用地整治规划
考虑城乡统筹发展, 基础设施综合配套,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化需要, 以节约用地、适当集中的原则, 综合考虑, 将部分危旧房进行更新, 同时对宅间大块空置地进行改造。适当预留宅基地, 合理安排村庄新增住房。同时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空间, 共创和谐社会。在用地规划方面, 实现人畜分离, 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设置集中的畜禽养殖场, 妥善安排, 严格管理, 与村庄保持合理的距离, 为村民创造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
4 道路整治规划
4.1 整治原则
针对该村道路不成系统、交通不畅等现状问题, 对现有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结合功能分区, 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
4.2 整治措施
(1) 改枝状道路结构为局部网状结构, 硬化路面。
(2) 在现有的甘泉公路增设边沟盖板、人行道和路灯。
(3) 提高村内道路标准。将等级道路路面全部拓宽至2.4m, 道路红线拓宽至4m, 宅前道路满足消防通道要求, 道路硬化率96%。
4.3 交通组织
(1) 布局原则: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结合功能分区, 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格, 同时尊重历史, 延续村庄文化, 道路设计重点考虑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形成独特乡村景观。
(2) 院落组群内的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
4.4 道路竖向规划
太皇山村现状地势高差较大, 最高地势在村庄西侧。村内地势西高东低, 村内地势较低处位于村庄以东沿河沿岸地带。太皇山村道路竖向规划中, 填方最大的为3.1m, 挖方最大的为1.4m。道路坡度最大为3.98%, 最小为1.26%。对于道路纵坡不满足道路排水要求的路段, 为便于雨水排放, 施工设计时可以采取路段调坡, 或在施工设计中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对于仍无法满足道路排水要求的, 在不影响大范围排水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调整道路控制标高。
5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针对现状公共绿地缺乏的现状, 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基础, 尽量在荒地、坡地、洼地布置绿化, 种植配置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在该村新建村委会办公楼设计中, 配以广场和儿童游戏场所, 并在村中利用零星闲置地规划建设街头绿地, 分别布置在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内, 为村民提供休憩场所, 丰富村民生活。在等级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 提高绿化覆盖率, 建议选择适宜北方气候的乔灌木。
拆除临路私家厕所, 逐步推广旱厕改水厕;在人群较多村委会、广场处增设公厕, 为人们户外活动提供方便。保持现有的垃圾处理方法, 实行集中倾倒, 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收集, 密闭储存、运输, 最终由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将规划区内所有建筑分为保留窑洞、改建窑洞筑、拆除窑洞3类。对不同性质的建筑, 采取不同的规划措施。现状村庄中大部分围墙大门破损, 形式和风格与环境不协调, 整治依据现状, 对其进行修复, 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统一的原则, 改善大门景观特质, 适当增加夜间照明。对村庄主要入口、水塘、公共场所等处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对象。搞好村庄入口形象建设。清理沿街厕所、粪肥堆、垃圾堆、柴草堆、杂物堆、污泥等。
综上所述,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设计工作, 重点在于对乡村区位与现状环境做出细致的调研整理工作, 只有充分总结现状所出现的问题, 才能对症下药, 从根本上找好对策, 完成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改造。甘泉县城关镇太皇山村规划设计项目从现状入手, 理清了设计思路, 找对了问题症结, 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初步探究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法起到了借鉴与启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