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中山市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以下称“中山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EOD项目库,这是广东省第一个生态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的EOD项目。
从这个被誉为“湾区之眼”的重磅项目中,可以窥见中山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
抓住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和全面统筹民众街道发展的重大利好,火炬开发区正充分发挥全市“东承”战略的桥头堡和主阵地作用,扎实开展产业兴区行动、科创强核行动、城乡提质行动、环境美化行动、强基固本行动和改革攻坚行动,奋力书写“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新篇章。
产业为王当好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这个夏季,火炬开发区企业发展热度不断攀升:全区4家企业今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上榜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创新药“明星企业”康方生物上半年录得利润约23亿元,实现首次盈利;新能源龙头企业明阳集团发布进军世界500强战略书,开启下一个三十年的创业新征程。
火炬开发区企业显现的蓬勃活力和雄厚实力,折射出火炬开发区制造业保持规模化增长的同时,也在悄然升级,寻找更“高”、更“先进”的新增长点。
根据中山“百千万工程”施工图,火炬开发区要聚焦“高”“新”产业定位,打造成为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为此,火炬开发区坚持走好“引外强内”的产业转型之路。
“引外”即招引头部创新平台。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落地;18人申报科技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占全市2/3;历经11年成功获批药品进口口岸。
“强内”即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标深圳“20+8”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3+3”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中山“3·30全球招商大会”上,火炬开发区签约数量和投资总额均稳居全市第一。深中(火炬)产业一体化推介会签订合作意向项目共计38个,意向投资总额超530亿。
不断夯实制造业家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擦亮“火炬服务”。
火炬速度,在于打造最高的服务效率——火炬开发区将项目动工前多个事项“合并跑一次”,并联审批率提升至50%,实现“拿地即动工”。全市首宗“带设计方案出让”建设用地、首宗混合产业用地建设项目相继落地。
火炬热度,在于当好有技术含量的“店小二”——火炬开发区为企业量身打造“炬政策”政策支持平台、“炬金融”政银企对接平台、“炬优品”火炬精品供需平台、“炬空间”产业发展资源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火炬力度,在于打造最强的空间保障——今年以来,火炬开发区低效工业园改造共拆除整理用地面积约1068亩。依托民众街道土地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深中合作创新区约26000亩,今年已完成土地整备任务超4000亩。此外,湾西智谷已同步完成土地整备180亩,尼特、朗斯、特普等11个项目成功实现供地挂牌,合共用地441.1亩,投资总额约56.06亿元。
面向未来,火炬开发区将力争2023年实现GDP增速超6%,全力以赴完成300亿元的招商引资目标。力争到2027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30家,跻身国家高新区35强,实现“再造一个新火炬”的目标。
能级提升打造临湾滨海城市新标杆
“走过来10分钟就到了,再也不用儿子开车一个多小时送我去机场。”近日,火炬开发区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家住附近的任阿姨在“家门口”完成登机手续、行李托运,坐上了直达机场的首班专线大巴。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火炬开发区正大力建设内联外通综合交通网络,支持配合建设途经火炬开发区的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强化火炬开发区与民众街道过江通道建设。同时,加快民众街道六大片区开发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村(社区)内道路建设,重点改扩建一批老旧村(社区)道路,畅通城乡交通“毛细血管”。
交通的进化与改变,是火炬开发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的缩影。当前,火炬开发区正利用全面统筹民众街道的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生态体系以及优质均衡发展供给的公共服务体系,奋力蹚出“百千万工程”的新路子。
城市面貌方面,火炬开发区围绕火炬中心区、湾西智谷、“一江两岸”、民众岭南水乡等重点片区,建设“一江两岸”生态绿廊,塑造良好现代城市风貌,打造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临湾滨海城市标杆。
着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火炬开发区30条河涌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整体进度74.1%。下一步,火炬开发区将实现各工程的系统衔接、同步推进,确保“治一片成一片、治一条成一条”,实现河涌水质“长治久清”。
民生福祉是发展的落脚点。在教育方面,火炬开发区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品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在医疗方面,加快创建三甲医院和成为东部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民众医院新院建设,推进民众医院创建二甲医院。
城市品质的提升释放源源不断的“吸金力”。近日,火炬开发区面向社会民间资本重点推介南中城际火炬站TOD综合开发项目、火炬新能源产业园等6个优质项目,一幅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火炬开发区徐徐展开。
岭南水乡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落户民众街道的中山EOD项目总投资23.58亿元,将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这是火炬开发区践行新发展理念,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次重要行动。
如何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变成“潜力板”?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路线图中,城乡融合蕴藏广阔前景。
今年6月,“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民众启动段全面动工。其中,首批项目正是聚焦完善提升沙仔村、接源村、上网村和浪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契机,火炬开发区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文旅饭”——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火炬开发区正围绕“一江两岸”,打造滨江天际线、环湾临海岸线和高品质休闲活力绿廊线“三线”景观,建设大型岭南水乡特色公园、水乡文化广场和水乡连片示范带,策划岭南水乡文化旅游节。同时,火炬开发区以“岐水流芳”示范带沙仔、浪网片示范段建设为契机,利用新建村“万亩农田”建设项目,搭建新型农业生态区,打造岭南水乡醉美绿洲。
乡村振兴,既要有环境的“面子”,更要有产业的“里子”。发挥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火炬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园将建设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以石岐乳鸽、脆肉鲩等中山特色预制菜为主打产品,打造国内预制菜智慧央厨标杆,预计可满足日均30万人次的食材供应。
同时,火炬开发区还设立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盘活有经济实体的社区,分红收益提留部分以及闲置资金,通过国资平台归集整合,统一进行保本增值管理,实现全区各村集体资产的稳步增长。
新的征程,新的出发。火炬开发区坚定实施“百千万工程”,努力将“施工图”变“实景画”,争创一流的氛围正在快速升温。这片热土到处都是舞台,到处都是机遇,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数读
2023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7.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
2023年以来,火炬开发区新增经营主体近5000户,目前共有经营主体超4.6万户(含企业2.2万家,个体工商户近2.4万户),同比增长9.2%
火炬开发区集聚了全市近五成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近九成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六成的省级工程实验室、100%的省创新团队、超七成的市创新团队
力争到2027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30家,跻身国家高新区35强
创新案例
大环村的“活化”之路
华佗山南麓,小隐涌蜿蜒而过,大环村就坐落在依山傍水之处。比肩而立的旧侨房于灰调中散发着时光的质感,再转角,又邂逅一座黑白风格的徽式民宅。看似步步出奇,连贯起来却也相映成趣,自成一派。
担任火炬开发区摄影协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曾旻雨对大环村的发展变迁保持着持久的观察习惯和用影像记录的热情。翻出老照片,他说,最近5年间,大环村变化很大。村口牌坊一侧,为“粤乐宗师”吕文成建起了纪念馆;不远处,“飞将军”张惠长的故居已得到修缮。他的镜头里,还有近代航空女杰欧阳英的故居、独具特色的红蓝碉楼,以及保存良好的各式侨房。基础设施升级之后,大环村一年比一年靓。
“大环村现存34栋碉楼。在火炬开发区,数量上虽不是最多,但要论碉楼的精美、碉楼的故事,大环绝对有代表性。”大环村党支部书记吕加明表示,鼎鼎大名的蓝碉楼、红碉楼,还有松鹤楼、自卫楼、东卡等,都是值得细细研究品鉴的碉楼样本。
曾旻雨认为,“硬件”只是载体,文化才是村子的灵魂。只有挖掘、保护、开发好大环村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抓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这也在大环村的未来计划中。2022年,大环村完成了一期项目的建设,村里综合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子,给村子实施新计划带来了信心。今年5月,大环村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重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
作为中山市环五桂山“香山古韵”示范带重大文旅项目之一,大环村将主要围绕“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吕文成粤乐主题文化街建设”“华佗山公园提升”三大板块规划子项目共49个,通过精品村建设项目活化造血,打造“大环粤乐”及红色文旅品牌。届时,一个以“文化内核+碉楼载体+生态基底”的传统村落将跃然眼前,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焕发活力和生机。
一线实践
舞动新能源“龙头”
明阳开启新征程
近日,由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下称“明阳集团”)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下线,打破了能源装备与渔业装备之间的“次元壁”,推进了能源行业与深远海渔业的“梦幻联动”。
在今年明阳集团的30周年大会上,于一年前动工的明阳集团新会议大楼投入使用。“我们将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延续新的梦想!”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喊出了口号。
三十年时间,明阳集团从万元起步,站上了竞逐“世界500强企业”的舞台。在海上风电领域,明阳建筑起自己的“护城河”:2022年度,明阳集团凭借在海上风电市场的优异表现,位居新签订单总量榜首,其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3.2%、16.4%,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十余年前,当国外专家认为中国研发不出适用于台风区域的风机时,明阳智能毅然决然挑战“不可能”,从了解台风到研究台风,再到设计抗台风机,最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并掌握了可以抵抗十八级台风的核心技术。
乘风破浪间,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也成为广东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产业。向海而生的明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国产路”。在风机大型化的趋势下,头部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深蓝”产业正在向更大的蓝海进军。2022年,明阳海外营收增长超600%,成为首个进军欧洲、日本市场的中国整机厂商。在国际市场开拓上,明阳不断取得海外订单和产值的新突破。
风电“出海”,正当其时。三十而立的明阳集团,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开启了更加宏大的布局。据悉,今年年底,明阳将推出单机容量18兆瓦以上的海上漂浮式风机,将深远海能源开发推进到100公里以外,为全球风电行业作出明阳贡献。
从火炬开发区出发,明阳集团能否引领中山新能源产业更上一层楼?张传卫的回答是明确的:“明阳在绿色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赛道上做了10年的准备和布局,已经具备了产业、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条件。在中山这块‘福地’,我也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企业走出中山、敢为人先、走向全球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