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大数据产业 > 大数据行业资讯大数据视阈下零售行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视阈下零售行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4-06  点击: 1683次
大数据视阈下零售行业突飞猛进,但其物流管理上存在配送中心运营效率低下、功能性差;系统发展滞后;扩张速度与物流管理能力不匹配等问题。

  大数据视阈下零售行业突飞猛进,但其物流管理上存在配送中心运营效率低下、功能性差;系统发展滞后;扩张速度与物流管理能力不匹配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化配送中心,增强配送能力;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流末端配送业务,形成规模效应等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解决零售行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
  1.1 零售业经营单位数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有序推进,“互联网+”政策日渐深入实施,零售业在继续扩张的同时,其经营单位的数量增速也在加快。直至2018年底,我国零售行业的经营单位达到了2080万个,与2017年同比增长7.8%,增速同比增长0.9%。

  1.2 线下的商品零售额增速放缓,线上零售的比重相对提高
  如图2所示,2018年的实体零售额高达33.8亿元,相对同比增长了8.9%,但与2017年的实体零售额相比,2018年的实体零售额有所下滑。纵观2010—2018年我国商品零售额及增速情况,其增速是呈连续放缓趋势。

  2018年销售额增长了8.3%,在该行业中位于首位。智能化水平和零售品质化不断加强,技术驱动作用增强,线上线下融合加深,是当今零售行业的发展方向,也为居民消费能力的升级提供了更精准的服务。

  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日渐扩大,零售行业中互联网占据了重要据点,2018年1—10月,我国的实物商品在网上的零售额达到了5.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6.7%,实物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19.6%。

  1.3 大数据背景下新零售模式的出现
  新零售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加上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对产品进行过程性的升级改造,以达到网络服务、实物体验与现代化物流的深度融合为载体。该新零售与传统零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运营模式的不同,新零售是通过结合大数据、现代物流等形式来促进线上线下联合销售,为消费者打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而传统零售则是依靠人流量、过往的消费者以及个体的经验自营。

  目前消费者的数字化程度一直持续不断提升,消费品部分品类已达到50%以上的线上渗透率。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了网民5653万,同时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上升到了59.6%,较2017年底提升3.8%。在其中,运用网络进行购物的网民规模高达6.10亿多,较2017年底增长了14.4%,占整体网民比例高达73.6%。

  “新零售”是对现代物流网络构建的一次新的挑战,对零售行业物流管理也会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2、存在问题
  2.1 物流配送运营效率较低
  零售业配送效率较低。以沃尔玛经验来看,从订货到产品达到不超过10天,配送精准率99%,而我国物流受到了高速公路收费昂贵、系统缺乏互通互联等影响,零售企业配送效率很低,而且没有成功构建配送网络链。货物在分散体系中运输,网络化程度较低。效率高、综合成本低的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海铁联运占比仅为2.6%,而美国为40%、印度为25%。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机场只有200个左右,而美国机场总数达1.5万个,数量差距较大,而且,国内不少零售企业主辅部分,物流流程重复、繁杂,分工不明确,部分企业自己承担物流职能,进行自营,导致零售行业的物流社会化程度偏低,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2.2 零售行业物流信息及整个系统发展滞后
  物流系统能否快速、准确、低成本的运行成为各个零售企业能否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关键所在。其中,信息流不畅是造成零售企业缺货的主要原因。另外,统计显示,中国货运公司中,拥有10辆以上货车的货运企业占运输公司总数的10%,有100台以上货车的公司仅占3%,只有1辆货车的个体户占运输公司总数的40%。欧美只有几千家公路物流企业,而我国有78万家,以小户、散户为主,货运司机基本都是个体,信息散乱,严重不对称,导致出现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等待配货时间过长等问题,这是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应该加强的方面。

  2.3 企业扩张速度与物流管理能力不匹配
  传统的物流体系在如今区域分割、自主管理的零售模式下,物流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因此,零售企业“放卫星”式扩张不具备规模优势,未能实现有限资本的收益最大化,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入不敷出,导致物流中心建设滞后、管理能力滞后。

  3、对策研究
  3.1 发展现代化配送中心,增强配送能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降成本工作,相关部门和各省区市积极采取措施,聚焦突出问题出实招,找准薄弱环节补短板,积极推进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

  在如今政策积极支持和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应该提升零售行业供应链的功能性。比如以盒马鲜生物流模式为例,推出3公里内30分钟送达,解决了采购、仓储、物流等困难,物流配送较为合理。其中,10分钟用来拣货装箱,20分钟用来配送。产品从实体的零售店发货,这些实体零售店离消费者最近,商品渠道有两条:一是专属的电商仓库;二是附近门店发货。两条商品运输渠道交错进行,便捷有利,形成了智能快捷、高速运转的供应链。

  3.2 积极构建高效的人工智能物流系统
  高效的人工智能物流系统需要重构五大要素:货、车、人、节点、线路不断优化和人工智能化。这首先需要用大数据思维去思考新零售模式,使其管理水平能够跟上当今零售电商的扩张步伐;其次要增加投入,推进货车检验检测改革、实施“三检合一”简化流程与自动化分拣线等基础设施投入并行,为人工智能物流夯实大数据基础;最后,构建人工智能化物流信息平台,要实现互联共享。人工智能化物流需要利用云计算等手段更新系统规模和效率,这样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加强物流末端供应链,形成规模优势
  “最后一公里”是顾客如今要求“即时配送”“当天送达”的现实困难,物流供应链要解决仓管、运输等问题,需要考虑和归纳司机经验、车辆种类、配送货品种类等问题,所以零售企业可以适当将物流末端配送业务承包给第三方,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外包方式,能够使零售业尽量减少物流消耗,从而产生较高的规模化效应。

  3.4 零售行业物流选择适合的物流方式
  规模较小、业务处于发展的中小零售业首选外包物流,没有规模还要做不擅长的业务领域不仅会吃掉利润,更有可能让企业掉入高成本、低盈利的泥沼。因此一直建议让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中小零售业在选择第三方时可以适当考虑分包企业的资金能力、自由资产与可调配资源能力和物流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处理管理等。规模较大的零售业选择物流方式时要注意以上所说的人工智能物流系统建立等,在建立物流系统时,也要注意对于仓库周转率、配送时间、货损率、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关键控制点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费用挂钩,当然也可以适当选择第四方物流,比如马云就选择了第四方物流作为阿里巴巴的物流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行业物流在发展中,由于涨速过快出现了局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思路,具体不同的零售行业需要根据企业规模对自身零售业物流发展进行物流供应链的适当抉择,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我国零售行业物流发展有所帮助。(作者:谭任汐雨)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大运河生态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分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