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全新的理念。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决策科学化、农业现代化、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优质化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在大数据思维、数字基础平台、大数据人才、数据共享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数据技术的作用受到限制, 今后需要在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
大数据技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全新思维和有效路径。我国农业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 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 建好用好重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等, 加快推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这说明了将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机结合, 将推动国家大数据战略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发展, 也会为全面振兴乡村,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时间非常紧迫, 任务也相当重。实施这一战略工程必须借助最新科技成果, 大数据正好可以发挥其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独特作用。
(一) 有利于决策科学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工程, 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决策难题。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许多规定,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水平不断提高, 但因信息掌握不准确、不充分所造成的决策失误屡见不鲜。比如,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农业资源配置政策性失误, 导致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大, 从而使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明显受损。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我们逐步认识到建立在个人感知和小数据基础之上的“规范决策”并不能保证科学决策。要从根本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者必须确立全新思维范式, 利用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智能运算等技术, 实现“用大数据驱动决策”。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 要注重采集来自计算机、移动终端、监控视频和抽样调查、各种监测数据和报表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 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 探索乡村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呈现的规律和趋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 决策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制订科学、精准的决策;在决策的实施跟踪阶段, 决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网络与物联网等了解决策的实施情况, 利用大数据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从而及时调整决策方向和决策模式。
(二) 有利于传统农业尽快转向现代农业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农业振兴。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快速减少,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变弱,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遇到瓶颈,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也是做强第二、三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在于合理利用生产资源, 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结构, 需要针对水土资源、农业生产资料等客观要素, 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 由于土壤、光照、水资源的多样性, 农业产地分布较零散, 用传统抽样调查方式获取的小数据的普适性不强, 特别是林业、畜牧业、种植业等基本资源信息搜集较为困难。在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技术能够解决数据信息收集不足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 不仅可以借助于综合数据平台合理调控农业生产和布局, 而且可以适时记录农业种养和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我们只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判, 就可以制订精准的调控和管理措施, 促进传统农业向有特色的、智慧的、高端的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三) 有利于乡村治理精准化、高效化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治理结构不科学、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村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乡村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体作用, 大数据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党组织管理大数据云平台, 收集、分析信息源分散的党建工作数据, 我们可以充分获得地方的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信息, 可以科学评估党内制度规范的运行状况, 可以了解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有效改变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的状况, 增强党建工作的精准性。
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离不开信息传递的公开透明。在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信息公开方面, 可以基于大数据的党 (政) 务信息开放和共享平台, 通过农户家的计算机、电视、移动终端和广播等媒介获取相关信息, 及时推送事关农民利益的重要信息, 使农民了解基层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村级组织的通知, 并且通过意见表达、信息反馈真正参与农村事务的民主决策。
乡村治理的精准高效还体现在治理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方面, 大数据技术为事前感知和提前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当前乡村治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事后处理方面, 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或对个别政策的不满情绪, 经过长时间发酵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提前介入这些问题尤为重要。治理主体通过接入统一的大数据平台, 借助智能技术系统收集分散在众多虚拟空间的数据 (包括村民生产生活数据和涉农主体在乡村管理方面的数据) , 并对这些庞杂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呈现乡村治理状况, 甚至提供村民思想动态信息。平台智能分析系统能够科学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做好应急预案和及时启动矛盾化解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 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和升级
农村公共服务涵盖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领域。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较大, 总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但与乡村振兴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存在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 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主导型的服务供给方缺少与需求方的信息互动, 有时提供的服务产品与农民需求并不吻合, 群众响应度低。另外, 每个领域的公共服务都由对应的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推动, 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使得公共服务被按功能分割, 政府部门之间未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决策部门可以通过智能感知技术收集分散在各虚拟空间的需求数据,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 准确识别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在大数据云储存、大数据预处理和挖掘技术支持下, 可以有效整合政府部门的信息流、资源流和业务流, 有效突破专业化分工和层级限制, 围绕农村公共服务形成虚拟的组织结构, 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扁平化管理, 增强公共服务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协同能力, 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
二、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制约因素
大数据产业虽然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但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阶段, 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 全社会的大数据思维尚未形成
以前, 采用小数据归纳和样本分析的方法无疑是决策的主流思维和方法论。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 人的思维更新明显滞后, 当前整个社会的大数据思维尚未形成, 建构在小数据基础上的传统思维影响着治理方式的转型。大数据技术为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它的预测性和可视性是以往的传统思维和决策方法无法比拟的。大数据思维不执着于对精确性的追求, 而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不执着于因果关系的研究, 而更加重视事物间的关系。思路决定出路, 应该通过大力宣传和科技普及, 促进全社会尽快形成适应现代决策和管理需要的大数据思维。
(二) 农业大数据发展缺乏细化的实施方案
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后, 农业部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农业大数据试点方案》《“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 明确了农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最终目标和主要任务, 为农业大数据指出了清晰的发展路径。要建成并应用农业大数据平台, 必须出台一系列细化的配套实施方案。比如, 在建立农业大数据资源目录、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制订农业大数据资金支持政策方面, 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 农村数字基础平台薄弱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要以完善的数字信息平台为基础。近些年来, 我国虽然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村数字基础平台薄弱的状态。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 一些农村还没有覆盖4G网络, 智能手机拥有率不高, 农业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无法实现。
(四) 农村非常缺乏大数据人才
《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有2.01亿, 占26.7%;城镇网民有5.5亿, 占73.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城镇35.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在互联网发展领域, 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村民的网络运用能力差, 基层政府和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运用网络的比例也比较低。与城市相比, 农村地区一直是人才的洼地, 具备农业生产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能够深入农业生产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更少, 能够从事大数据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基本不会流入农村。为了配合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 镇村基本上配备了相应的数据采集人员, 但这些专业人员仅能够胜任简单的文字处理、数据录入和网上传输等工作。信息采集能力、采集设备、采集系统的不健全, 使采集和整理的信息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打折扣, 信息更新慢使得信息缺乏时效性, 制约着农业大数据的发展。
(五) 数据共享遇到体制性障碍
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以数据共享为前提, 但由于部门间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 每种类型数据仅在部门和系统内闭环流转, 这就意味着数据录入缺乏统一标准, 对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构成技术屏障。同时, 在保护数据所涉隐私权和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 缺少完善的法律规制, 因此部门之间普遍存在不愿、不能、不敢共享开放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作用, 必须依靠改革创新, 在制度构建、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心谋划、全力推进。
(一) 制订涉农大数据建设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
乡村振兴战略关涉农业现代化、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 因此, 从大数据应用的角度看应该包括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农村治理大数据和农村公共服务等。围绕涉农大数据建设, 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和要求, 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 明确国家层面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任务, 规范不同层面平台间的数据衔接关系, 界定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
各地要根据本省市的实际状况细化工作目标, 提出主要任务, 搭建组织架构, 明确实施主体、时间节点、步骤流程等。为了使实施方案能够真正落地, 尤其要针对当前数据碎片化、数据孤岛现象产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出台制度与规范, 使数据信息资源统筹发展, 真正通过统一平台共享和交换信息。
(二) 构建全国统一的涉农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平台是发挥大数据功能的先决条件, 必须建立大数据融合平台, 集成源于监测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等国内外涉农数据资源, 以农业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平台+智能终端”为主要载体, 形成统一、高效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涉农大数据平台。
首先, 要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联合科研机构、各级农科部门、农业全领域生产主体, 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涉农大数据统一平台。该平台主要收集和处理农业体系综合体的数据, 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子系统, 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链条进行划分, 分类采集农业环境与资源 (土地资源、水面资源、气象资源、生物资源) 、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的数据。
其次, 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国家可以建立统一的乡村综合治理大数据云平台, 对农村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归类, 通过数据库建设, 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 动态地预警并提前介入具有共性的问题, 不仅能有效化解矛盾, 而且能够总结农村治理方面的经验, 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方式转变。
最后, 要建立统一的农村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要积极拓宽农村居民的服务诉求渠道, 综合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 为村民提供便捷的信息采集入口, 构建集电话、短信、微信、微博、手机APP、民生一键通等多种数据形态于一体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方式, 实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通过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化服务, 可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
(三) 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应该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定为政府应该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产品, 作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为我国农业信息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要在国家“金农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等惠农工程的基础上, 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工程, 建设 (优化) 乡村信息服务站, 特别要完善和提升村、县相关数据应用基础设施水平, 建立涉农大数据运用的完整体系。
(四) 引进和培养服务农村的数字化人才
拥有信息专业人才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引进和培养是解决当前农村信息化人才紧缺问题的现实选择。从引进人才方面来看, 必须建立有利于信息化人才向农村集聚的人才引进机制, 优化人才待遇和工作环境。高等院校、农科部门要在农村建立工作站, 选派信息人员长期在村镇驻点从事信息采集和服务工作。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 要建立针对农村基层农技人员的深造培训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与相关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签订协议, 让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素养的农村技术人员参加专业的信息化培训, 着重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学习信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者:张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