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村庄规划 > 村庄规划百科

都市圈特色产业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策略研究(附案例)

来源:原创  时间:2022-11-24  点击:1464
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总结了其规划视角、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的转变趋势,提出区域协同、增存并重、产业升级、人本导向、品质特色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都市圈特色产业县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本文以典型都市圈特色产业县——湖南省醴陵市为例,总结了其规划视角、发展方式、营城路径、治理方式的转变趋势,提出区域协同、增存并重、产业升级、人本导向、品质特色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都市圈特色产业县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规划理念的转变

  从县域视角向区域视角转变。醴陵市位于长株潭都市圈,其规划首先要突出区域协同发展,跳出县域视角,从长株潭、湘赣边的视角研究审视其发展定位、产业功能、重大设施布局等,形成区域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从增量主导向增存并重转变。在县域有限增量规模的前提下,优化空间要素布局,实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是规划的重点。规划的理念应从增量扩张转向增存并重、调整重构,从重规模转向重品质,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从人工环境向自然生态转变。进入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后,我国的规划体系从“城市优先”向“全域全要素”统筹转变,规划理念从“重人工、轻自然”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转变,开始更多地考虑城市的生态价值。


  从空间规模向品质特色转变。相比大城市,县城实现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在规划中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彰显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塑造品质化、特色化的小城活力和魅力,打造生态宜居、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精致城市。


  规划的策略和要点

  强化区域协同,全面融入都市圈。对于都市圈和邻近大城市周边的县城来讲,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中之重。一是产业同链。从城市群、都市圈层面,明确发展战略、产业功能定位,与邻近大城市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卫星县城。二是交通同城。加强县城与都市圈邻近大城市的重大交通枢纽、交通线路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形成半小时通勤圈。三是设施同城。建立与大城市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体系,导入大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县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坚持底线思维,注重生态价值转化。国土空间规划需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锚固城市发展建设的底盘,注重生态价值转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升资源的价值和城市整体效益,带动城市新经济发展。


  突出特色发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是县城发展的根基。县城的产业发展不是追求“大而全”,而是力求“专而精”“特而强”。作为都市圈的特色产业县城,其产业发展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和提升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产业链的思维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在县域范围内加强整合产业用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和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关注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质活力。体现以人为本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因此,应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聚焦人本体验,组织公共空间和场所营造,并从人的体验和视角出发,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场景。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


  醴陵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


  紧扣“长株潭、湘赣边”国家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是构建区域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在空间发展层面,按照长株潭都市圈“一心一水、两圈七轴”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引领,重点强化“株醴融城”,加快构建株醴都市圈,形成区域功能互补、产业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规划从株醴都市圈层面,以株洲主城区、醴陵主城区两个重要发展节点为依托,形成“一主一辅三走廊”的株醴融城空间结构,通过株洲和醴陵共同打造“株醴新城”产业新区,作为融入长株潭一体化的先导区和启动区。


  二是构建长株潭、湘赣边一体化交通网络。强化醴陵高铁站的枢纽地位,根据长株潭区域规划,布局长株醴城际铁路、浏醴城际铁路和醴娄城际铁路,强化长株潭都市圈与醴陵方向的联系,构建长株潭都市圈“一环五射多支”的城际轨道网络,形成半小时商务圈;规划浏醴货运铁路的建设,共同构建长株潭都市圈“一环多射”普铁网络,强化货运功能。完善区域高速网络一体化,规划娄醴高速,以及醴娄高速延伸至浏阳、萍乡市,织补都市圈外围高、快速路网体系,加快醴陵融入都市圈发展。


  三是构建株醴同城化的设施配置标准。建立株醴同城化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协同设施布局,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同时,建立区域一体化自然生态公园体系,共同守护生态安全格局。


  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市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一是坚持底线思维,高标准构建空间底盘。“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内容,也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管控的核心。坚持底线思维,先布棋盘再落子,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二是尊重自然地理特征,优化市域空间格局。


  根据醴陵市域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特征、人文特色等,构建“一核两轴、一廊六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三是按照增存并重的理念,构建城区差异化发展策略。按照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中心城区层面实施“西进、东扩、北拓、南控、中优”分区差异化发展战略,实施从增量发展到增存并重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


  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引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一是做强优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县城的产业发展首先应聚焦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素保障助推产业项目落地。做强醴陵陶瓷优势,加快转型升级,焕发产业新活力是产业发展的首要方面。利用千年瓷都的产业优势和釉下五彩陶瓷特色,构建高附加值的全产业链,拓展先进陶瓷新领域,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培育,研判新兴产业导向。醴陵主导产业仍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规划借势区域资源,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经济新动能,重点聚焦长株潭、湘赣边万亿级别先进制造业,发挥醴陵交通区位优势,梯度承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配套企业,在株醴新城打造长株潭先进制造业承载区,并与陶瓷等优势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带动县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集聚,构建“一谷一城一园”产业园区。规划通过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在中心城区打造“陶瓷谷”产业核心平台,作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主战场,在长株潭、湘赣边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战略方向上重点打造株醴新城、东富工业园,总体沿区域发展战略轴线构建“一谷一城一园”产业集群。


  聚焦人的多元需求,提升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

  一是立足多样人群需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大城市及城乡差距大,且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单一,未考虑不同人群需求。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求,秉承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利用融媒体开展了“线上 + 线下”问卷调研,并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人口分布特点与需求,完善和提升教育、医疗、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老年关爱型、青年向往型、儿童友好型、乡村示范型为目标,提供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支撑,构建醴陵市级、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市域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生活圈。


  二是注重人的体验参与,营造诗意栖居的空间场景。规划从人的体验和人性化的尺度出发,营造有别于大城市的“小而特、聚而合、精而美”空间场景;结合“百园绿城”目标,构建“美醴潇湘”的绿道空间场景;打造以“千年瓷都,五彩醴陵”为文化品牌,传承千年陶瓷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涵的“瓷城古韵”人文空间场景;按照产城融合理念,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国(醴陵)陶瓷谷”为核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社区空间场景;结合片区开发,以 15 分钟生活圈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高尚社区生活场景。


  三是传承山水人文智慧,塑造城市特色。城市的特色主要体现于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时代风貌。其一是山水营城。借鉴中国传统营城智慧,根据典籍记载的“建安为枕,玉山为屏”,研究还原千年古城的空间逻辑,形成坐西北、朝东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四灵俱全”的完整山水格局。同时依托城市“九山一水”蓝绿空间,完善绿地斑块、基质廊道等生态要素建设,构建城区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营造“1+4+11+N”公园城市体系。其二是文化融城。通过挖掘、梳理、整合醴陵境内的文物古迹、非物质遗产等,构建“一核四带多节点”多元活力的文化骨架,保护和恢复传统历史街巷、重要文化节点,形成历史文化、陶瓷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四大主题文化展示带。其三是活力靓城。引导功能产业、文化景观、生活服务等活力功能向蓝绿空间集聚,形成“蓝—绿—红”融合的城市活力骨架,提升整个区域空间要素的综合价值和活力魅力。(作者:彭剑波   张文  谭志红  唐常春)



上一篇:河北衡水市三个村庄入选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财政下达30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村庄规划编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