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中机院中南分院 > 城市更新

加快都市圈内产业新城建设的五大对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8-03  点击:2182
针对上一节中机院提到的产业新城仍面临产城融合、新旧产业接续、新老城区共建、反磁力机能构建、体制机制供给等方面的制约与困境,本节有必要紧扣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强化城市功能和创新体制机制,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反磁力机制构建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从而推动都市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新城作为一种以“产城融合”为标志的城镇综合开发创新模式和形态,在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产业新城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必要紧扣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发挥联动效应、强化城市功能和创新体制机制,在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反磁力机制构建和要素保障等方面着力,从而推动都市圈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区域协调,科学规划布局产业新城

  产业新城应综合考虑都市圈内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所在县域及都市圈内其他产业新城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所在县域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谋篇布局,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寻求新城发展的最佳模式和路径。在新城选址方面,应突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导向,以轻轨和快速路交通为基础连接轴谋划建设新城,同时应摒弃“选新址建新城”路径依赖,探索充分利用所在县域老城区原有土地空间及其良好的“邻里”关系,评估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建设产业新城的可行性,推动实现重振老城区活力。在规划设计方面,应更多地邀请国内外优秀智库资源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对产业新城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科学性规划设计,在谋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城市综合功能服务配套供给的规划,推动产业新城规划与区域重大战略规划、都市圈规划、县域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此外,应加大对新城规划的法治保障力度,以正式制度或上位规划等方式保障运营商权益,不断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防范“新官不理旧账”风险。


  (二)坚持协同互补,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新城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引资引智,加速集聚创新创业要素,推进产业区域合作分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突出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地位,借助运营商的产业发展团队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扩散出来的创新活动以及与产业配套的创新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建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科研转化平台,不断提升区域技术消化转化能力和市场匹配能力。其次,引导产业新城在培育引进产业过程中聚焦都市圈产业链的构建开展产业招商,提高产业在都市圈产业链中的生态位;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及其带来的“雁阵效应”,以产业吸引力的提升推动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加强新兴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吸引产业入驻提供高效、便利和全方位的服务。最后,聚焦产业新城所在县域内仍具备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进行产业链招商,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进工业闲置资产合理流转,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县域现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县域新旧产业的有序接续替代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联动效应,推动新旧城区协同发展

  产业新城应秉承“跳出新城发展而发展”的理念,加强与所在县域其他城区及村镇的联动发展,避免所在县域的发展“顾此失彼”。在规划设计之初,不仅要考虑与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耦合联动,还要对产业新城带动所在县域整体发展的效应进行评估分析,综合考虑产业新城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乃至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要与所在县域的发展相衔接,与县域其他区域保持协调统一。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与所在县域主城区互联互通,逐步推动新城的生态廊道、综合管廊、能源信息等公共设施融入老城区现有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新城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市政保障。在城市运营管理方面,既要构建产业新城与老城区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机制,推动新城与老城实现优质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还要发挥产业新城运营商的专业能力,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等方面着手,积极为老城区的提质改造提供专业性服务,确保老城区与产业新城实现同步发展。


  (四)强化功能支撑,加快建设“反磁力”中心

  产业新城要根据未来发展定位,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支撑,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逐步构建自身的“反磁力”机能。一方面,以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助力疏解核心城市非核心功能为导向,加强与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轨道交通等设施向产业新城延伸,建设针对性、特色性的功能服务区,重点应提升产业新城与中心城市公共服务的同城化、一体化水平,打造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的支撑点、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和公共服务的微中心;另一方面,以实现“职住统一”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产业新城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布局,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新型城市,为新城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及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端化的住宅和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逐步打造出高品质的城市“底板”,建成能够吸引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反磁力”中心,化解中心城市的过度虹吸。


  (五)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要素资源保障体系

  在资金保障方面,持续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挥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将新城PPP项目与资产证券化模式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产业新城所在市县政府还应加强属地管理,协助产业新城运营商通过快速处置资产、提升资金水平、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产价值、引入战略合作的手段,帮助协调金融机构解决融资方面的问题,为可持续开发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在土地保障方面,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及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在都市圈范围内合理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创新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区域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对所在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在运行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着重考虑在项目建设前期,信贷优惠、供地保障、税收减免等多项措施并举,兼顾产业新城PPP项目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新城建设回报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保障政府支持政策在整个项目周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项目监督监测,加强运营商风险甄别,建立完善产业新城建设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产业新城健康发展。(作者:易雪琴)



上一篇:都市圈内产业新城发展面临的现实五大困境
下一篇:广西城市更新:以片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策划项目44个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