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其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广阔。以下是2025年低空经济项目的潜在收益分析:
市场规模增长
- 总体规模: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 具体领域: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9702.5亿元。其中,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旅游等领域表现亮眼,例如顺丰丰翼科技无人机配送网络覆盖全国200+县域,日均配送量突破15万单。
产业发展带动
- 全产业链收益:低空经济产业链长,上游的能源与动力系统、中游的整机制造、下游的综合服务等环节都将受益。例如,宗申动力、万丰奥威等全产业链公司有望在动力系统领域获得发展机遇,光威复材、安泰科技等企业则有望在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 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物流、旅游、农业、消防、巡检等,随着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这些应用场景将不断落地并扩大规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红利
- 飞行器技术突破:在飞控系统、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不断实现跨越,为低空飞行器的自主化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宁德时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续航提升3倍。
- 通信与导航技术升级:5G-A、北斗等技术的发展将为低空经济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中国联通加速5G-A基站部署,为无人机、eVTOL等提供高可靠通信保障。
政策支持收益
- 专项债券支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等被纳入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这将为低空经济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 地方政策优惠:全国3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低空经济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多地出台专项政策,如海南省发布《支持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空域管理创新和产业补贴计划。
基础设施建设收益
- 项目落地收益: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等的建设,将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长期运营收益:基础设施建成后,通过运营通用机场、提供飞行服务等,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例如,通过空域申请、航线规划等核心功能线上化,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空域开放收益
- 空域资源利用: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推进,低空空域开放率的提高,将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低空经济项目的落地和运营。
- 跨区域协同:通过构建跨区域低空飞行协同体系,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低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低空经济的整体效益。
总结
2025年低空经济项目的潜在收益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增长、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红利、政策支持收益、基础设施建设收益以及空域开放收益等方面。这些收益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为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