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11月12日,财政部发布通知,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合计约1593亿元,提前部署、精准谋划,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近期,江西、重庆、河南等各省市已陆续提前下达中央和省级、市级资金,其中,河南下达中央财政衔接资金72.14亿元并同步下达省级财政衔接资金18.09亿元。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为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三农”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的资金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消费金融与千家万户密切相连,广袤无垠的希望田野,充满机遇的“三农”领域,已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热土,在释放乡村消费市场潜力、支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破解农户、农民的消费难题,是消费金融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将实实在在的消费金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需要不断扩大消费金融覆盖面。作为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助力“三农”服务提质升级?
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鼓励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广“整村授信”等主动授信、批量授信业务模式,加大高素质农民信贷支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更好满足农户“短、小、频、急”资金需求。
具有小额分散、灵活便捷等特点的消费金融正好契合了这一点,因此,各家消费金融公司正积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通快捷渠道、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具有较强季节性、周期性特点的群体,开发消费信贷产品,解决他们日常购买农资、置换家电等消费需求。
走进农村、贴近农户,才能更好地了解其需求。作为授信方,为提升服务专业性、扩大展业范围,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了专职部门和专项小组,第一时间掌握农村居民消费难点和痛点。
如何让信贷精准直达有消费需求的农户?
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北京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为乡镇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信贷产品,鼓励通过线上办理、免息分期等方式,稳步推进低门槛、小额度、纯信用农村消费贷款,提高乡镇消费金融的可得性。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提高乡镇消费金融的可得性,以数字技术改善产品、优化流程,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近一段时期,政府和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的重要性,引导金融机构强化科技赋能。在实操中,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积极搭建金融同业协作平台,创新“金融科技+保险”“金融科技+银行”模式,除了关注个体农户的消费需求,也为智慧农业建设贡献了力量。
从好到更好,消费金融正大步迈向精准滴灌、更深更实。未来,在更加包容、协同、有序、创新、高效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之下,期待更多的消费金融机构能将服务触达每一个微小主体,在奔赴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真正实现金融为民、普惠无界。